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63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人,遇到对立面是常见的事。然而有些人老虎屁股摸不得,别人对他的东西提反面意见时,总是一概予以排斥,唯我独尊。而另一些人则不一样,他们欢迎对立面,甚至专门寻找对立面,在激烈的争论碰撞中,完善自己的发明创造,甚至碰撞出新的发明火花。前者之举当然有错,后者之行才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52.
美国俚语漫谈林琪凡是学英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俚语,因此,他们对俚语并不陌生。但由于不少俚语通常被排斥在正统英语教学之外,往往许多人学了多年的正统英语,而仍然无法听懂一般简易的口语。因此,要学好现代英语,就必须学会讲俚语,听得懂俚语。美国人生...  相似文献   
53.
现在,中学生恋爱较为普遍,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持反对态度,这一心理现象主要是受儒佛道伦理观、功利主义教育观、唯我独尊的法制观影响形成的.随着人本主义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法治社会逐步完善,人们的伦理观、教育观和法制观也应有一个同步的转变。  相似文献   
54.
本文使用社会测量法,测查小学阶段蒙汉儿童异性同伴相互交往的状况。旨在研究蒙汉小学生异性同学之间是否能建立正常的同伴交往。对测查的结果作t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蒙汉、城乡儿童,异性同伴相互交往的程度远远低于同性伙伴相互交往的程度,异性同学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往;异性同学相互交往的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5.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提出:各价层电子对之间因互斥而趋向尽可能相互远离,从而体系能量降低,结构更稳定.本文对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目的确定、价层电子对数与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价层电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孤对电子的作用、重键的作用成键原于电负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介绍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简单分子结构和惰性元素化合物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6.
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言志”时代。《舜典》之“言志”产生于祭祀过程.“志”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志”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志”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志”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志”排斥主体之情,“志”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57.
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与没有选择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民族主义的异同的比较,旨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精神与经济的改革,是更自觉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历史上凡不假区别地抵制外来事物,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封闭、保守,甚至倒退。  相似文献   
58.
用定量的方法计算了Sc原子3d电子之间、4s电子之间及3d电子与4s电子的相互排斥能.  相似文献   
59.
分析一个带正电的绝缘导体球与一个带正电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可能是相互排斥也可能是相互吸引,由它们之间的距离而定。  相似文献   
60.
基于紧凑型文化框架下的文化世界观,依托于歧视知觉模型、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意义保持模型、风险—压力—应对模型,对31所特殊教育学校1228名视障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社会排斥体验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及歧视知觉、意义追寻、视角转换在二者关系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视障学生的社交排斥、歧视知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意义追寻处于中等水平,而视角转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视障学生的社会排斥体验能够负向预测其自我超越生命意义;(3)歧视知觉与意义追寻不仅共同在视障学生的社会排斥体验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还在二者的关系中分别发挥简单中介作用;(4)视角转换正向调节了意义追寻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结果不仅验证并拓展了上述四个理论模型,还为视障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