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春秋“德”作为一种宗教伦理观念对社会的约束力逐渐失效。“礼”之于整个春秋社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历了一条清晰的从“有所本”到“无所本”直至转型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52.
礼治秩序”是儒家建构思想、制度体系的核心元素。期冀以“尊尊”、“亲亲”、“贤贤”等理念维持一个以君主利益为圆心的“差序格局”;社会秩序的取得端赖政治秩序的安定团结,权威的获取期望取得合法性支持;政治权威与公共伦理的相互制约,使得在儒家在政治手段的选择上,要求治者尤其是君主的作为符合仁恕中和的伦理诉求,并处于关键的地位,“重德轻刑”、“君主民本”为理想选择;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持续,首先决定于治者的素质,行政技能服务于个人道德品质,在现实人君无法达到圣贤治国的理想境界时,按儒家思想训导君主成为圣君、贤君,尽量缩短其间差距就成为君子最重要的责任,儒家政治秩序由此化约为“人治秩序”;君子人格的完善蹈循于己———家———国———天下的轨迹,遵从内倾性人格修养训练的进路,人格社会化模式使得“人治秩序”又与有限专制出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3.
市场经济推动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传统人治模式转向现代法治模式。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的变化,导致传统社会伦理规则被现代社会法理规则所替代,进而引起规则意识的变迁。现代社会规则意识的建构由礼治型规则意识转向法治型规则意识,要求深入研究法治型规则意识的内涵和规则意识变迁的基本原理。既要自觉建构,也需自发生长,既要考虑规则自身,也要从思想观念入手,方能完成规则意识转型这一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54.
论中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现、化解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顺应历史规律的历史哲学意义。中庸误读为折中调和是唐宋社会经济发达、政治平民化与化上佛教传入等外在因素和人的欲求不断膨胀的主观因素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5.
论传统行政文化的转型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行政文化是行政体系的深层结构 ,是政府管理活的灵魂。中国行政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要求传统行政文化作出创造性转化。传统行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文化主体对其进行文化反省、发现和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主体要不断对传统行政文化进行扬弃 ,以提取契合公共行政的精神价值 ,并摒弃其间的封建思想毒素 ,使中国公共行政的观念世界得以净化 ,实现正义、民主、法治、公平等世俗信仰的回归。传统行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时是个漫长、复杂的行政思维传统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56.
《沦语·先进》(侍坐)生动地描绘了孔门师徒之间的一段谈话,话题围绕着各人的人生理想展开。先生循循善诱,弟子畅所欲言。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即“礼治”。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从表面上看,四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而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的,因为“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57.
荀子礼治思想的构建是基于其人性论,以礼为核心,礼法并用,从而实现政治秩序重建.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对荀子之礼治思想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性恶说是其礼治思想的出发点.但是,荀子所构建的礼治思想的人性基础,并非只具有性恶的内涵,也具有性善的内涵.  相似文献   
58.
一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学习西方,中国人抛弃礼教、盲崇法治,一切诉诸制度、政策和法律,一味寄望竞争、利益和奖惩。结果,对于人的防范和不尊重,成为现实制度和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这种治理思路无视中国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渴求,导致人心狡诈、风气败坏、道德沦丧。必须从整体上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的制度建设问题。数千年来中国人以礼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础,其内在精神在于对人的信任和尊重;通过尊贤使能,敦风俗、明人伦,让人心得到温暖、让人性得以复苏,所以能建立行为的准则,塑造集体的风尚,铸就行业的传统。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衡量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主要标准。没有礼,中国社会就会像一架没有灵魂的机器,失去生气与活力。必须彻底改变一种思路,即忽视人情和人心,完全靠法律和制度来治国;这是西方法治的影响,在中国往往流变成压抑人性、摧残活力的法家式管理。今天,必须重新认识礼作为中国社会制度之本的问题,惟此方能走上中华文明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59.
陈宏谋是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康乾时期桂籍高官,其法律思想可从礼治思想、德治思想和人治思想三方面来加以解读.其礼治思想体现在对礼的继承和对礼、刑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德治思想归纳为教化和民生两方面;人治思想表现在官吏自律和举用贤人上.  相似文献   
60.
“礼”属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春秋时期社会的失序决定了孔子特殊的重礼情结。顺应春秋时期的礼治思潮,孔子寄希望于礼治秩序的重建,试图通过个体的理性自觉实现境界提升,由个体之“仁”重建理想的礼治和谐社会。孔子的省刑或无刑的主张,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与其后来的法家有不同的思路,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构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