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292篇
科学研究   70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6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实证的研究方式,选择一个地区网络教研社群"小学语文"30位学科教师的网志,从一般网志功能应用行为、学科教学日志内容写作行为、学科教师之间交流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学科教师网志行为发生的实际数据,来获得对网志技术应用现状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为学科教师、学科教研活动组织如何更有效利用和发挥网志各种功能与价值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也从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为教育网志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作为现代性之产物的自由主义,尽管为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却造成了自我与共同体、自我与他者的分离,使自我成为一种"无负担性的"和"占有性的"存在者,导致了自我归属感的匮乏,阻碍了自我德性的提升。当代社群主义力图通过对自由主义自我观、社群观和德性观的改造,来建构共享式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体的德性水平,以此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认同问题。社群主义的理论努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潜在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03.
社群主义认为,社群才具有对个人的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从相互映照、相互追问中理解个人和社会,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出了新的、科学的理解。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社群主义进行批判地分析,既可以加深我们对社群主义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吸纳社群思想的合理内核于自身,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将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4.
大学学术社群与教育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社会变迁及知识本质的改变,大学中知识的生产、转化、传递也是一种权力的再现与再制,二者间的紧密关系,实际上影响着大学教育的目标、组织与结构、课程与教学。未来大学社群的成员在观念上,应摒弃知识一元化的思维,重新界定与认知知识;在制度方面,必须适度矫正学系过度分化的情形,加强学院合作与整合的能力,让学生能在一种具有协作机制相互观摩学习的学校文化中,获得基础、统整的知识,成为具有通识基础的专才;在课程的改革方面,未来通识课程应以“核心课程”的精神、“多元文化”的观点设计课程,面向多变而又充满创新契机的时代。培养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利用网络学习社群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网络学习者的欢迎。网络学习社群的成员分散在不同区域,藉由因特网相互沟通、学习并且完成群组工作,以达到学习的目的。本文介绍了网络学习社群的基本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同时提出方案,解决网络学习社群中分享知识遇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6.
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社团(Community of Practice,缩写为CoP)由哈佛大学教授Etienne Wenger在1998年正式提出,其他译法还包括知识社群、实务社群、实践社群等。  相似文献   
107.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与网络密切相关的时代,网络社会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日益显著。某种意义上,“网络”已经成为民间社群文化最大的集散领域。而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对这种渗透和影响所带来的变化作出反应。应正确对待两种不同质“社会”的差异与共性,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互动,以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8.
赵新宪 《成人教育》2016,(12):40-42
成人移动学习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能够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通过网络社群的建立,成人学习者能够畅所欲言,有利于成人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9.
“互联网+”推动教研发展,引发教研形态转型。文章在梳理网络技术支持教研形态演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教研”是信息化教研发展的高端形态,其内涵表现为:以多维空间的开放互通,优化教研生态环境;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展教研活动场域;以教师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研形式创新;以促进教师高水平专业成长为核心,推动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同时,从教研主体、环境、内容、过程及评价五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教研”的关键特征。最后,文章提出以下研究发展趋势:以研究范式转型来构建“互联网+教研”理论体系;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研应用的创新融合;开展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教研”服务的综合效能评估。  相似文献   
110.
掌握知识与技能、参与学习社群、开展合作研究被西方学界视为教师学习的三种路径.从理论基础、方式策略、实践困境等方面对教师的学习进行审视发现,不同路径的教师学习在现实中呈现出复杂性,其学习效果存在争议.本文认为,有效的教师学习应建基于多层次、立体式、多面向的专业发展生态系统.不同路径的教师学习在实践推进中相互补充,才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的持续变革及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