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14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前苏联解体后,随着报章本身由训导向对话功能的转变,俄语报章政论语体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口语成分在报章中的出现是报章语言变化的一个典型特点,其在报章中修辞功能也使报章语言具有了新特色。  相似文献   
62.
ABSTRACT

Currently, Russian academics are facing significant demands because of a new, urgent requirement to pursue their research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Until recently, these academics were used to working within a familiar community and communicating their research via the Russian language, but now, they are expected to move beyond that and function on a global level, which can challenge their academic identities. A qualita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 research-intensive Russian university. The aim was to explore academics’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ir academic work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limitations and pressures they meet in their career path towards global research.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reflective journals during a course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Thematic analysis was employ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lobal trends turned out to be unachievable for Russian academics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 knowledge, attributes and skills required to do research globally. This might be the first study from Russia contributing to the literature on academ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Russian academics and offers a research agenda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to bridge identity shifts in academia. In terms of practical purposes, the results will be used as a source of preliminary data within a broader research project aimed at supporting Russian academics in their research in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speaking academic context.  相似文献   
63.
盛行于西方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被称为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新方法。其特点是以文本为中心,力图客观地,科学地分析艺术形式,探求其内部各种因素的组合和转换的规律,吸收其中有益的成份对指导我们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4.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有着一定的内在相似性。这是俄国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标志,是作家在特定时代中对包孕着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人的魅力”的隐性表现。  相似文献   
65.
20世纪30年代"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适应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需要,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美术教育对我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美术创作和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1989年两国恢复友好关系,中俄美术交流在新的形势下走向平等对话.在艺术多元化今天,实事求是地看待俄罗斯美术,有助于中国油画创作与教学.  相似文献   
66.
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以其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也不失为一条捷径,文化现象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特殊的文化现象-数字文化为突破口,对俄汉两民族独特的数字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67.
研究俄罗斯联邦行政立法的历史发展,了解俄罗斯联邦行政法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我们端正行政法学研究的方向,为我国行政法治建设思考理论依据和可行方案。本文拟研究三大问题:一是苏联解体前的俄罗斯联邦行政法和行政法学,二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行政法和行政法学,三是俄罗斯联邦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8.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内蕴丰富复杂,它完整地记录了19世纪20-50年代俄国社会因剧烈动荡而引发的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与人格上的分裂。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不断调整;反观“多余人”形象,为的是不重蹈覆辙、不做“聪明的废物”。  相似文献   
69.
俄罗斯高等教育鉴定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俄罗斯所确立的高等教育鉴定制度,该鉴定制度是由对高校的认可、评定与鉴定三个步骤构成的,这种通过鉴定来确认高校国家地位(大学、专业与学院)的制度,在多数国家还没有先例,对我国高校评估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0.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尤其在贸易活动中规范化使用语言是贸易活动正常进行的必然要求。随着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俄语作为中俄贸易的工具和栽体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俄语在商贸活动中的规范使用主要通过正确互致称呼语、准确翻译名片、精确的拟定贸易函电、贸易文本等翻译性质的活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