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2695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0篇
综合类   157篇
信息传播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图书馆学专家张钦恩研究员的系统研究,提出张钦恩的图书馆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图书馆学科学化;二、图书馆学哲理化;三、图书馆学伦理化。并对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2.
在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题;“民胞物与”是维系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想原则;“体天下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23.
立足出版、昌明教育是张元济教育思想及活动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编辑新式教科书、编订教学工具书以及广泛印行西方学术著作。这不但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新学的传播,而且还给大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有志之士和广大知识界以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24.
《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助“男女间小事情”视角,透视了一个苍凉的大社会,特别是写出沪港大都会中已呈颓势的陈旧生活、道德观念与日渐浓重的资本化碰撞的情况,通过与金钱利害死死纠缠的男女婚姻的描写.揭示出金钱令女性沦为商品、又令她们成为商品的推销的可悲之处。在大团圆的“喜剧”背后,人们所感受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5.
张慎言在任职南京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的谈迁,并引为知己。在谈迁的诗文笔记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张慎言晚年行迹的记述,以这些第一手资料为依据,通过梳理,基本确定了张慎言的享年,其生卒年份应为1575-1645,纠正了史籍传记文和新编辞书条目的错误。  相似文献   
2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主要创作形式是小说。她的小说打上了她的悲惨人生履历的烙印,常常以小人物的凄惨生活和女性对爱情渴求的破灭作为表现内容,蕴含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小说情节往往在对环境和人物心理进行悲剧性刻画中展开,极尽渲染了故事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7.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报人,他的新闻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融合西方报刊理论,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如,利用报刊舆论,立足新闻事实,提出独立见解,中西合璧,提倡新闻自由,对当时的报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社会革命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对当时社会进步起到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8.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一书迈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哲学建构的第一步,也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方法论的革新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我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建构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人的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29.
张静如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中共党史学家、教育家。他以"李大钊研究第一人"闻名于世,以率先建构党史学科体系享誉学界。他培养了一批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的骨干人才,为新时期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提出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角度研究党史,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在党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八十三载人生路,党史学科擎天柱,务实求真开新经,情满杏坛育英才。这既是张静如先生学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励耘""乐育"精神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0.
张岱年是“解析的唯物论”的代表 ,但他的“本体”观既不同于强调解析的清华学派哲学家 ,又不同于当时的新唯物论者。张岱年所谓的“本体”是“理”与“物”的统一、“本”与“至”的统一 ,是总结中西“本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创造。这种创造体现了张岱年超越清华学派和新唯物论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