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48篇
教育   7424篇
科学研究   71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80篇
综合类   54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633篇
  2013年   508篇
  2012年   944篇
  2011年   864篇
  2010年   620篇
  2009年   627篇
  2008年   623篇
  2007年   840篇
  2006年   775篇
  2005年   648篇
  2004年   489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把“流言”为解读《长恨歌》的一扇“门”,通过对王安忆创作过程的疏理及对其创作理念的考察,发现“传奇”才是王安忆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隐藏于“流言”之后的主题。“流言”与“传奇”的相承相悖是《长恨歌》贯穿始终的叙述张力,反映在阅读体验的层面上是作者不自主的叙述视角地变化。与张爱玲的“传奇”相比,王安忆遵守自已的写作理念,“刻意”选择一条别样的路,书写自己心目中“王安忆式的传奇”。  相似文献   
12.
析体育院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体育院校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如必须遵循的原则、影响因素、目标确立、把握好几个环节,以及创造体育院校推行教师聘任制的条件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当今青少年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从而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为促使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必须对其进行网络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4.
社会流动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流动表现出明显的社会转型的特点,即:社会流动出现二元交替或多元并存的状态,向上流动趋势增强,社会流动存在惰距现象;经济地理法则仍然是社会流动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之路——论发展生态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体育产业作为国家积极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不仅要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有所建树,也应在促民生、稳就业方面积极作为。从文本分析入手,阐释和总结了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就业的概况和共性经验。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主要通过促进产业成长释放更多就业岗位、响应社会需求扩充热门体育职业、利用赛事关照弱势群体锻造劳力、扶持中小企业提升就业吸纳水平等措施扩大了就业渠道,带动了社会就业。最后以此为关照,启发体育产业促进就业的本土实践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建立就业教育与保障体系,在提高学校的就业竞争力和毕业生就业率上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面对竞争、压力和挫折的思想武器,因此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学校教育的高级目标,同时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可探索的途径。民办大学的人文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定的社会和个人责任感、积极的人生观等,提高学生就业乃至生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职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以理论上对高职教育中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强身健体作用的科学主义体育课程观脱胎于重视体育人文教化作用的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并与之并驾齐驱,20世纪加年代开始出现二者融合的趋势,新体育课程观应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观。其理念对促进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