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者希望用理想数学替换实在数学,但这样的元数学替换策略会导致稀释问题,也就是理想证明量上的增加会引起实在证明中质上的减少。为了解决稀释问题,需要对有限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有限证明的必要性。对哥德尔主义标准论证的反驳使得有限证明变得可能,这是有限证明的充分性。在反驳标准论证的过程中,也使得解决稀释问题变得可能。  相似文献   
22.
1997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并未实现立法者的初衷,改革的成效有限.导致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我国刑事诉讼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以致于偏离了诉讼的本来面目,成为行政性的治罪程序.中国古代社会司法与行政不分的传统与建国后的刑事诉讼行政化问题,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其原因虽各有不同,但共通之处在于始终将刑事诉讼视为一种工具,而忽视了其固有的司法程序的特性.在刑事诉讼法再次面临修改之际,应当充分重视刑事诉讼行政化这一问题,恢复刑事诉讼的程序司法特征.  相似文献   
23.
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过多地强调德育的管理和限制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德育成为达成德育之外目的的工具,促成了德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德育工具主义倾向的理论根源在于道德理性主义。道德理性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整体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工具化倾向。而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加深了道德的工具化。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使得德育远离道德和学生的生活,激发和放大了学生对道德和德育的抵触,加深了现实德育的困境,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自塑。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持续升温的考证热,带着明显的工具主义色彩。大学生考证热有其外部、内部的原因,这些原因导致的考证目的、过程、结果都有工具主义表现。工具主义考证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精神世界匮乏,专业课学习受到影响等,最后,对扭转这些负面影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5.
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4重意义:即设计和拟定教育实践的改革或改进方案;革新或建构 新的教育思想;建构和革新教育化;创造和革新社会化等。目前,造成教育理论研究间义被忽视和轻视的原因,在于教育理论研究意义本身的多重性和教育实践活动机制要素的复杂性。只有将奠基于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意识和工具意义思维方式彻底清除,才能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6.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7.
该文分析了语文学科“工具论”的背景及其演变 ,认为“工具论”的逻辑是将语文等同于语言 ,混淆了语言学上的基本概念即“语言”和“言语” ,继而从语言学的新进展中 ,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底蕴和立人为本的目标寻找依据 ,得出语文应是能力型人文学科的结论。  相似文献   
28.
在数学证明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体现的是从有限上升到无穷的过程。根据希尔伯特的术语,有限体现的是实在数学,无穷体现的是理想数学。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者坚持用理想数学替代实在数学,这就是元数学替换策略。但这种策略在归纳上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归纳的地位问题。这是数学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人们需要在有限思维中确定归纳的位置。其次是元数学替换策略是一种非直谓主义,这就招致了庞加莱的反对。庞加莱持一种直谓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希尔伯特的元数学使用了循环论证。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者通过对证明模式的分析,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通过区分两种不同归纳,解决了第二个问题。通过对庞加莱问题的解决,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者引出了他们的改良实在论,也就是在抽象元素中加入具体事物,而在有限思维中加入抽象对象。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贝纳塞拉夫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29.
通常认为中国的审美现代性是审美独立意识与工具意识之间的纠葛。而实际上中国审美现代性至少有四大范式性道路,即审美工具主义、审美独立主义、审美娱乐主义与审美批判主义。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现代性进程,这四大范式的命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0.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理念基础。法律信仰的虚无,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之一。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工具主义的错误认识。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理念的生成。为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植目标;另一方面,应该把培植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抛弃法律工具主义。法学教育的路径在于陶冶公民的法治品格,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