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商标工具论从社会意义出发宏观兼益了商标权人、消费者和市场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商标符号学从权利配置角度微观解析了驰名商标的本质。商标工具论、商标符号学可用于驰名商标的个案效力制度正当性剖析。根植于相关公众,配置被动排他权才是驰名商标制度本相,应以此矫正理论与实践中缺少认知、行政擅权、过度扩张问题,孵育成熟商标文化。  相似文献   
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33.
人们在谈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政治一体化特征时,几乎都归因于工具论文学观的制约。研究者们大多从发生学的角度追溯延安文艺运动的深刻影响,工具论文学观的主流化其实是一个众多合力推动的复杂的文学思想演变过程。而检阅中国现代文论,我们却发现,这一结构的生成是与革命文学观念的发展联袂而来的。  相似文献   
34.
35.
邵桂华 《体育科学》2005,25(7):72-78
体育教学的目的论,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点问题,对体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探讨,往往要回归到对体育教学目的论的反思和重构。从我国古代的“自然养生体育思想”,再到建国后的“以政治为中心”、“以体质为中心”、“以技能、技术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和“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我国的体育教学目的论几经变革,一直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传统的体育教学目的论,以“工具主义”为其核心,往往将体育教学导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而摆脱恶性循环的途径,则在于坚持新的、以自组织为核心的、本质上不同于“工具主义”的体育教学目的论。  相似文献   
36.
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英语是面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近年来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走入了重技能、轻人文的误区。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理论分析与对《夜莺与玫瑰》的文学解读实例可以看到,在综合英语课堂上体现文学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了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理想结合。  相似文献   
37.
等值论与功能主义都是西方学者对于翻译本质研究的两大对立理论派别。两大派系中等值论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代表,功能派翻译理论则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代表。本文将对这两大派别进行归纳研究并找出其对立统一面,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8.
如何看待各式各样的逻辑系统?一元论、多元论和工具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在分析和批判哈克的整体多元论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了“逻辑基础论”,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以期做出更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39.
新世纪,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大学教育的目的进行反思,大学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是造成当今大学问题的重要原因。惟有纠正这两种倾向,将教育的目的转向人,关注人的成长,才能使大学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questions: (1) Is education a unique and distinct discipline? (2) Is education anything other than the achievement of noneducational aims or objectives? In it, Trevor Norris examines how these two questions are interconnected, specifically analyzing how what we think about education as a distinct field of study informs what we ask of it as a practice. When we study education, we should be educational about it, because if we render educatio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t is never endowed with agency or distinctiveness. Norris inquires into the distinctiveness of education as a way of thinking and a way of impacting the world, asking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that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identify something as “educational”? To investigate this question, Norris draws from Hannah Arendt's account of politics, and he concludes by describing a case study assignment that requires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students to draw fro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show what exactly is educational about education by contrasting education with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