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篇
教育   177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to educa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Where moral philosophers explore the tension between utilitarian and deontological reasoning, they often consider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benefits or costs for the majority. I argue that the debate is predicated on a false dichotomy between minority and majority which is best overcome by a return to virtue ethics. In exploring this ethical debate, I draw on a case study from Australia of a student excluded from mainstream education on the basis that inclusion will not serve the greater good of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My intention here is not to offer practical guidance in the complex day-to-day deliberations of educators dealing with issues of inclusion, but to elabor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thinking about inclusion. It is hoped that an appreciation of the deeper basis of ethical reasoning will itself lead to a greater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exploring the ethical groun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 will argue that any dichotomy between the utilitarian happiness of the many and the deontological commitment to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is based on a misconception of human identity. The false choice between the many and the one rests upon the assumption that morality is fundamentally about restricting personal preferences in favour of the good of the majority, that there exists a fundamental conflict between what is good for the individual and what is good for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will lead me to argue that we need to reinterpret human identity as constituted by its social relations and that this reorientation is best achieved by reference to virtue ethics.  相似文献   
82.
为数不少的儿童有过基于利己功利的宽容体验.从功利主义的视角看,儿童的这种宽容符合“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的功利原理因而具有合理性.但儿童基于利己功利的宽容没有考虑他人和共同体的利益,宽容也仅仅是实现儿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偶然性手段,这使得这种宽容具有局限性.面对儿童基于利己功利的宽容,价值教育需要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从基于利己功利的宽容转向基于共同体功利的宽容,引导儿童不仅仅将宽容作为增进个人和共同体利益和快乐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自主追求的价值品质.  相似文献   
83.
尊学或崇术:高校办学理念的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以来,地方大学开始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因其简单模仿重点大学而陷入诸多误区。本文对两类大学在办学理念上“尊学”与“崇术”的分野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重点大学应坚持“学术兼容,尊学为主”;地方大学应坚持“学术并举,崇术为主。”  相似文献   
84.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依据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评价制度,对我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学师生肯定“三好学生”制度的重要作用。但评选过程存在着功利化的诸多问题,影响其在教育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解决其弊端在于改革,在于建立科学的教育激励机制,包括:确立科学的评价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以“三好学生”的评选为基础,多种个性化奖项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建立民主、公正、公开的评选程序,使评选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以科学的教育激励制度遏制教育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8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效结合的哲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不断发展是以哲学的渐次演进为思想基础的,哲学上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交互影响、交互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教育的发展趋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并重发展。因此,本文正是要探索如何在实现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整合这一前提下,促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有效结合,从而为自学考试教育制度的发展之路搜寻其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86.
纵横家首先是社会政治活动家,而非纯粹的道德伦理学家,纵横家是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产生和深化对道德的认识的。纵横家是通过“非儒”的形式,提出自己的道德论及道德规范,并以之作为自己社会行为的准则。纵横家道德论把“进取”作为最高的善,具有人生的超越性及实践价值。纵横家的道德论具有人性恶的认识特点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7.
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体育理论学科林立,但理论研究流派之间缺乏竞争,理论发展日趋缓慢乎现状,从功利实用性、“体育的”、“本土的”等角度,探析了体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导致上述现状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8.
约翰·密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政治思想家。他以功利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思想,包括政府的目的、好政府的标准和建构政府的原则,从而为形成新自由主义政府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9.
我国高校教育科研中存在违反同一律和违反矛盾律两种逻辑错误,导致教育科研工作出现科研目标"功利化"、过程"空虚化"及成果"伪效化"等问题。从逻辑视角分析其原因,学校与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确;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缺乏,科研能力较低;教育科研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准确把握其定位;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培养,提高其科研素养;优化管理,构建教育科研工作长效机制;增强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间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联系实践。  相似文献   
90.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对许多伦理问题的关注。我们应当处理好同质与异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边缘对霸权的消解过程中建设我们的特色,发挥我们的优势,使全球化与中国传统的碰撞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并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