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01.
墨子的社会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墨子的社会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建设思想;社会调控思想;协调社会关系思想;社会评价思想等。其社会思想有着丰厚的价值意蕴:拳拳真情的人民性;直面问题的现实性;重破轻立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302.
无产阶级新闻是讲党性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最纯的党性,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谋私利,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任何利的利益。党报与人民的报纸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特征之一。但党性和人民性又不可以简单地划等号,因为二者既是一致的,又不是一回事。其原因是:党比群众站得高,看得远,更具有先进性。党报要想更好地体现人民性,首先,要与人民同呼。及、共命运。党报必须关心人民的疾苦,关。CN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为人民说话。其次,党报要正确对待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  相似文献   
303.
304.
随着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旅游对于人民的意义和功能也发生了改变,从之前以经济功能为主向增进人民福祉转化,旅游的人民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当前旅游社区的研究重点也逐渐从社区参与、社区增权等独立话题转变为社区参与对人民美好生活产生的深层影响等关联话题,即研究社区参与和民生福祉的关系。基于对旅游社区研究领域国内外重要文献的梳理,以旅游人民性作为研究视角,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和政治效应四个方面来阐述旅游社区参与和社区增权对于民生福祉的积极影响,对于后续开展旅游社区与居民福祉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方向。未来,伴随福祉研究更多引入旅游以及福祉测量体系的完善,旅游这一现代社会的重要生活方式和民生诉求将被更多地纳入民生福祉的考察系统中,引导学界更好地认识旅游和旅游的人民性,从而建构更加全面的民生福祉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05.
作为群众自发举办的乡间赛事,“村超”从黔东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中国本土媒体奇观全球传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案例。依托媒体奇观、景观理论来分析,作为“人民足球”的“村超”综合了此岸与彼岸、解构与重构、迎合与抵抗等不同维度,体现了策划者的造景思维,刺破超级景观的包围,在西方主导的景观霸权中探索出一条突围之路,对中国国际传播有较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06.
梁杨菁 《新闻战线》2023,(22):94-95
精品内容生产成为主流媒体坚守的价值高地和独特优势。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聚焦“早餐”故事,推出微纪录片《早餐中国》,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用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诚信友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折射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07.
人民性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和本质属性,其内涵表现为人民共有、人民共治、人民共享和人民共同发展。面向人民群众办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实践指南和目标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高等教育政策的人民性,具体体现在办学方向、招生对象、办学主体、办学目的等方面。展望未来,新时代高等教育政策人民性的彰显,必须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牢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08.
长期以来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焦点议题的“公共性”概念,由于长期被滥用误用以及其自身的逻辑矛盾,在当下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知识生产与实践阐释中面临着解释力不足的困境。不论是历史语境还是现实语境中的公共性,都是同“公意”紧密相关的理论话语。在公共性的话语逻辑中,由于无法真正调和公私矛盾,新闻媒体只能通过构造的方式形成“公意”,这便决定了公共性话语既无力完成自洽,也难以适用于中国的学术生产与社会实践。而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人民性”,将党性作为新闻媒体形成代表公意的前提,因而具有以理论转换方式弥补公共性话语缺陷、回应公共性理论困境的充分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