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中国武术中"道"与"术"是把握"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们由作为现象表达场所的身体而形成了一种"即体即用"的现象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超越"特征在中国武术中的身体表达。它具体表现为:由"如何作"的身体之"术"可以进阶规律之"道";由"形而下"的身体之"术"可以默识形上之"道";由"工夫论"的身体之"术"可以通达本体之"道";由"有为之技"的身体之"术"可以升华自然无为之"道"等4个维度,体现出了中国武术"由术显道""以术进道"的生成论关系以及"道体术用""以道统术"的本体论关系。这一结论的得出,使得中国武术的"道术"关系彻底地走出了神秘主义以及非理性主义的误区,最终以一种持之有故的形式而得以真正澄明与豁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的有效阐发、诠释及转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时代任务.本文主要采用身体现象学的方法,依据儒家文化之礼仪观、身体观,从实践智慧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传统意蕴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与诠释,揭示了"身礼一体"的文化意义.研究认为,中国武术"身礼一体"体现在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与心关系等四重维度的智慧表达,彰显了显著的根身性、反身性、切身性的具身性特点.最后,根据中国武术"身礼一体"的内在特征以及创新转化的时代诉求,提出了加强"身礼互训、契合"内容与形式"、建构"主体间性"、对话"传统与现代"等复魅及重构路径,旨在促使"身礼一体"的中国武术得以真正可能.  相似文献   
14.
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运动素质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训练中应根据散打运动特点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练习方法全面提高运动素质,为提高竞技水平、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泛西化”浪潮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武术被强行纳入体育场域被“塑造”的“强制性阐释”之路,只讲“应然”,不讲“实然”。在这种主体隐退的阐释下,武术出现了一系列不尽人意的尴尬处境。研究认为,要摆脱“圈套”的发展范式,必须改变“强制性阐释”的局面,坚持“主体性阐释”的立场,建构中国武术发展的自身经验,方能产生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根据“主体性阐释”的文化特征,从相关联的四个维度提出了适合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文化,迥异于西方之身体观。当下,回归生活,回归身体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术,从一种身体哲学的视野出发研究和探索中国武术身体的理论维度。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一种文化的身体践履。它通过身体的思维,构建出了世界的图式,推出了社会的伦理,最终目的为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从中国儒释道传统身体观的视野出发,中国武术在其至深的影响下,建构出了一套异于“他者”的充满魅力的文化身体观。如:“身心一体”“体美合一”通达“武以成人”的儒家身体修行理念;“身道一体”“致虚守静”通达“武以成道”的道家身体修行理念;“以气养性”“自为无相”通达“武以成性”的佛家身体修行理念。最后提出,中国武术回归本我,回归主体,必须返回身体,从身体出发,进行身体的救赎。唯有此,被去魅、被反身、被异化的身体,才会变得更加灵感而动人。研究对于挖掘中国武术身体哲学的深度,探析作为表达主体、展现场所、哲学本体的中国武术之身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根据第30届伦敦奥运会拳击奖牌分布,结合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绩,分析伦敦奥运会后拳击项目的竞技实力格局、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拳击运动发展的启示。结果显示:伦敦奥运会后拳击强国有所波动,新起国家进步明显;各级别竞技实力中欧洲在大级别,亚洲在中、小级剐竞技实力较为明显;女子拳击提升空间较大,将是世界各国逐渐重视的突破点。建议:中国拳击应积极加入WSB、APB等高水平赛事;融合中国传统与拳击强国的训练方法与比赛理念;培养兴趣人群,广泛开展大众拳击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相较于现代搏击的"擂台文化"而言,当代传统武术所推求的"比试文化"是其"打"之存在的应然表达。以传统武术"打"的技术行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采用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进行比较,来解译传统武术为何"不能打"的现实关切,并阐发何为传统武术之"打"的实然表达。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练"和"战"的二元分离,是其"打"之能力式微的关键所在;传统武术"比试文化"和"擂台文化"的二元对立,将其与现代搏击放置在"二律背反"之中;对传统武术"能打"和"不能打"的二元认知,是我们理性看待传统武术"能打与否"的"第三只眼"。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跆拳道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山东省不同城市20家跆拳道俱乐部及跆拳道教练员、管理者、练习者和家长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山东省跆拳道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山东省跆拳道俱乐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散打运动训练中常常会发生各种运动损伤,这些损伤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获得和提高,还使许多优秀散打运动员由于损伤不得不早早退出了散打竞技舞台,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窒碍了我国散打运动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引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恢复手段与方法,旨在为散打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