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1.
在“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时代需求下,以哲学、美学、文化、体育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梳理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阐释其思想内涵,并深入研究其具身实践与内在逻辑。中国武术身体美学的具身实践包括可感之身和可思之身的技术实践,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的文化实践,生命关怀和日常生活化的审美实践;其技术实践恪守功夫逻辑,文化实践遵循伦理逻辑,审美实践体现生生逻辑,总体上三者之间呈螺旋递进的逻辑关系。武术身体美学资源不仅为身体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更是为身体美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学理支持,期许通过管窥之见达致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2.
武术网红身体形象是重构中国武术形象的重要符号,其建构过程受到工具取向与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过程划分为互利共生、利益驱动、价值引领和娱乐转变等四种类型,采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抖音平台选取了8位粉丝量在50万以上的武术网红作为访谈对象,运用半结构访谈法,考察不同类型武术网红身体形象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内在观念是武术网红建构积极身体形象的主要依据,其价值倾向和心理过程是与外部期待进行博弈的利器,但过于重视谋求个人利益的价值倾向与心理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武术网红积极身体形象的建构,削弱了在网络环境中传播中国武术的影响效应,为武术网红身体形象的建构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4.
从 “家”范式概念出发,结合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梳理武术门户历史建构的内在逻辑。指出,武术门户的历史建构始终遵循着 “家”范式共相类推的制度传统,具体表征为 “家”文化传统的武术门户认知观念,“家”代际标识的武术门户技术体系,“家”亲情纽带的武术门户伦理话语,“家” 实践模式的武术门户内在超越。基于 “家”范式,武术门户以其内在的规定性,不仅摆脱了被外来文化同化与强制阐释的命运,而且使得林林总总的武术门户始终具有 “吾道一以贯之”的 “家”范式特征。推动中国武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双重价值等量齐观,既要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力与尊严,更要肯定 “家”范式传统中 “亲亲为大”的价值理念。在以古鉴今与中西会通中重构武术门户的内在合理性,重塑武术门户的正面形象,促进武术门户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也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典型代表之一的中国武术,我们也更应该站在“文化自信”的立场重新思考和发现制约其“发展繁荣”的问题以及实现其“大力弘扬”的战略谋划。正是基于这样崭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提出了中国武术的“再出发”研究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方法论对中国武术“再出发”理路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武术“再出发”的行动指南、实践依据;恪守“文化自信”的立场,是保障中国武术“再出发”健康前行的基石;深思“文化自信”的意涵,是创设中国武术“再出发”巨大空间的保障;践行“文化自信”的实现,中国武术“再出发”必须从“再发现”起航。研究提出了,践行“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国武术的“再出发”的战略构想。并强烈呼吁:以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的意义价值为引领,牢固树立保“根”护“魂”的中国武术发展决心和信念;通过强化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意识”,构筑起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之路;通过深挖中国武术的“源”,搭建好通往新时代中国武术责任担当的“梁和桥”。唯有如此,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才会更有魅力,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来探讨武术发展的趋势,以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找到武术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8.
武术实践与理论表明,武术技术所追求的动作意象恰恰以身体“意向”为其真正所指。然综观其研究谱系,武术“意象”论域迄今尚未走出一大误区,即对“意象”与“意向”关系的模糊与不清。明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武术“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身体现象学中的身体“意向”为理论视角,以武术技术实践的训练理念与典籍术语为解读内容,对武术“意象”的“意向”之维及其意义作一阐述。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所追求的“意象”正是以身体“意向”为其内在能动性。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弥补了武术“意象”既非客观事物的表象又非主观意志表现的理论不足,更使得一种强调生命能、生命动力的“主客一体”的武术“意象”得以真正确立。武术“意象”由能动性、自反性、超越性的身体“意向”,使武术“意象”彻底走向了一种“身心一如”的功夫境界。这种“我能”的身体“意向”以其“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的真正统一,使“生生不息”且极具动态的天人之“意象”与道体之“意象”得以不断生成,有力彰显了武术“即身而道在”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