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6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男性生殖腺由腹腔后上方的生殖嵴演变而来,原位于后腹壁上部,随胎儿身长的增加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使睾丸位置随胎龄增长而相对下降。并在胚胎晚期降入阴囊内,这一过程对男性生殖腺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为了阐明不同胎龄睾丸的位置,我们取引产男性胎儿209例,胎龄10~41周,逐一剖腹或剖开阴囊,观察统计睾丸位置。为了便  相似文献   
152.
乳腺癌是我国妇女常见恶性肿瘤,也是对化学治疗比较敏感的癌瘤之一,因此,化学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乳癌患者对化疗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预测乳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四氮唑盐法(MTT),观察了我区临床常用3种乳癌化疗方案对82例乳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旨在指导临床优选化疗方案,不断改进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4·1~2006·7月收集我院乳癌切除标本82例,均为女性。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49·5岁。1.2仪器与试剂美国生产全自动CO2孵箱,5430型,酶…  相似文献   
153.
金属硫蛋白在消化管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胃腺癌(GTAC)、大肠腺癌(LITA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4例消化管癌组织中MT表达率。结果:MT在食管癌、胃癌、肠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24/32),52.27%(46/88),59.46%(44/74)。癌组织分化程度低和浸润深者MT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组和浸润浅组(P<0.05)。结论:MT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HSP27和HSP70 mRNA在大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取大肠癌标本7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SP27的表达状况,从中选取36例手术标本,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HSP70 mRNA的表达。结果:HSP27和HSP70 mRNA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0.3%和66.9%,HSP27和HSP70 mRNA均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相关,与发生部位、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检测HSP27和HSP70 mRNA可作为大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5.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5例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Du组 n=15)及3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Con组n=36)血浆及胃窦粘膜β-内啡肽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图象分析和免疫金标电镜观察胃窦粘膜β-内啡肽阳性细胞灰度变化以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发现,Du患者胃窦粘膜β-EP含量为62.80±19.81ng/g,高于Con组,37.42±12.64ng/g,有显著性差异(P<0.01);β-EP阳性细胞灰度密度增大为0.22±0.04μm-2,与Con组0.14±0.04μm-2相比,差异显著,(P<0.01);细胞内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基质密度增高,5nm胶体金标记的颗粒散在于细胞基部。结果提示,β-EP阳性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6.
采用猪血清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组间质细胞增生,以贮脂细胞增生最明显,免疫组化染色证明,贮脂细胞的胞质内充满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颗粒。实验提示,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功能最活跃。  相似文献   
157.
目的:研究急性脑损伤早期脑微循环和脑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采用Feeney's脑落体撞击致伤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选用Wistar大鼠,应用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POX)细胞化学示踪微血管。结果:急性脑损伤后2—72小时脑微循环改变的总体特征为“稀”、“细”、“淡”,即伤区及周围血管稀少,管径变细,颜色变淡,提示,脑损伤后早期脑微血管处于高度收缩状态或管腔狭窄、闭塞,血循环减少。结论:脑微循环障碍、脑缺血是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救治重型颅脑损伤要重视防治脑微循环障碍,纠正脑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