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实秋先生回忆自己在清华大学做学生时,听到的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文章不长,回忆了梁启超先生演讲的一系列片段。但是教学时不能浅尝辄止.因为这是一篇似浅实深的文章,有很强的张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梁启超先生的精神风貌。对于梁启超先生,作者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句话是理解梁启超先生的一把钥匙.特别是“热心肠”一词,需要师生大费周折地挖掘、品味,而文章的魅力和张力就在此过程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2.
以鲁迅《祝福》为例,阐释了反讽艺术的典型表现:正话反说、情景反讽和主题反讽。这阐述了鲁迅讽刺小说“旨微而语婉”的审美风格,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反讽艺术的特征,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3.
《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坚决捍卫祖国尊严、誓死不向敌国低头的忠贞不渝的外交使臣苏武形象。但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另一个重要人物李陵。首先,从文体特征来看,李陵不应被忽视。《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这是两个人的合传,叙述的是李广和苏建本人及其后代的故事。按照《史记》《汉书》一般的规范,合传的两个人肯定有某种交集,他们可以是同样性质的人.  相似文献   
4.
经典文章,反复阅读,仿佛含英咀华,让人口齿留香,方能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和气度.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说起,谈谈文章的节奏、韵味和气度. 一、例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这篇课文的开头一句话,特别是后半句,更是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反复读上两遍,就会感到节奏上特别的纡徐舒缓,韵味上特别的含蓄隽永,气度上特别的雍容优雅.  相似文献   
5.
任晓卉 《考试周刊》2013,(2):106-106
<正>农村中学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英语教学上显得更为突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