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总体而言 ,明清两代的文风有着不同的基调 ,这是学界所公认的。不过 ,对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似乎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研究。本文选取两位由明入清的文人为切入点 ,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归庄与朱柏庐同为明遗民 ,有着相类似的经历和政治态度 ,但从二人交往看 ,却可知清初文人多少保持了明中后期士人的风习、品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清初文风与明中后期之间存在的相当多的同一性 ,就容易理解了。也正是雍乾以下士林狂放风气的渐次收敛 ,清中期的文学创作也慢慢纳入严谨平实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张倩红教授等编著的《犹太史研究新维度》一书,吸纳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犹太史研究受到西方史学深刻影响的学术境遇,体现了犹太学研究的跨学科发展趋势,为人们了解西方文明的早期成因、西方价值理念的源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桐城文派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诸说纷纭。从清代前期学术与文学背景的交汇点上探讨 ,桐城文派形成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学术风气之移直接影响了文风的转变 ,为桐城文派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人们总是以我国是“诗的国度”而自豪,其实,我国古代散文的辉煌成就同样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骄傲.春秋战国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汉的史传文学和政论文,魏晋南北朝的抒情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直到晚明异军突起的小品文,都分别以它们的铺张扬厉、疏宕摇曳、沉雄博雅、明白晓畅、隽永有味等多姿多采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清代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源远流长的散文历史发展至此,积累了异常丰  相似文献   
5.
习见的各类文学史及相关论著中均将归有光划入唐宋派,但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不同说法。从归有光的交往、文学主张及创作风格等方面去考察,很难得出归有光是唐宋派的结论。钱谦益过分夸大归有光与七子派的矛盾,有意淡化归氏与唐宋派之间的本质差异,此类误导应予澄清。  相似文献   
6.
李贽和公安三袁都是晚明文坛上的健将 ,他们所提出的“童心说”与“性灵说”在理论上自成体系 ,对晚明文坛产生绝大的影响。按通常说法 ,“性灵说”是在“童心说”的影响下产生的。本文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并从李贽与三袁的交往、两说的同与异、合与分等方面加以论证。是晚明启蒙大潮萌动的文化背景直接催生了这两种学说 ,它们之间的同中有异证明了 :晚明文学创作与理论呈现着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论雷祖的诞生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祖陈文玉并非历史上的真人,唐宋有关陈文玉事迹的文献,都是明清以下伪造出来的。陈文玉是统治者为神道设教的政治需要、民间雷神崇拜习俗、通俗文学创作合力虚拟出来的人物。陈文玉虽是虚拟人物,但他在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否认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徐渭的散文创作及其对公安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渭独立不羁的人格决定了他的散文创作表现真我、抒发真情的方向。徐渭在学术思想上广闻博采、通达超脱,具有强烈的文学家的自觉意识。因此,他对散文规律的把握,远出七千派、唐宋派之上。袁宏道文学生涯的前期深受李贽的影响,而后期则因对徐渭诗文的激赏,文学思想与创作又发生了重大变化,重新向现实人生回归。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蒲松龄“幻由人生”主张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抒发人生哲理,而在于他对小说虚幻题材、虚构手法的清醒理论认可。这对于他之前的小说理论界的混乱观念不啻是一次清。普遍的时代幻灭感、对戏曲理论和庄子美学思想的消化吸收,促成了蒲松龄的理论自觉。他的“幻由人生”的理论主张。对清初开始的小说创作高潮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言小说的重要作品,学界对它的研究仍缺乏新意和深度,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纪昀的劝惩风教存在着误读。纪昀有倡导风化的一面,也有对传统伦理道德体系进行反思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微草堂笔记》在学上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寓意;其思想之深邃,也正在充盈于其间的道德化与非道德化的矛盾统一。对它的思想内涵及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应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