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常见的对联试题有如下几种。一、选择题例如:1.请选出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相似文献   
2.
在比喻这个大花园里,有明喻、暗喻、借喻、讽喻、弱喻、引喻、较喻、正喻、曲喻、反喻、详喻、简喻、类喻、诘喻、设喻、虚喻,还有博喻、奇说、反喻、通感等等,真乃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然则,众卉丛中,尚有一株新花,虽不乏鲜艳、新奇、馥香,却鲜为人观赏,似乎有点不公平,它就是字喻。那么,何谓字喻?字喻就是通过对文字的自身分析来作喻体的比喻。运用字喻,选做喻体的文字,应是众所周知的。有一定规律(即可分析的)、与本体有密切联系的,方  相似文献   
3.
(原文)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a )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b )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③,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  相似文献   
4.
五、续写题:在原对联的上下联之后再续写若干字,使对联仍成一个完整意思,并且语言通顺,合乎对联要求。例如: ①明期有一权臣,深得里上器重,曹在门上写了一刹对联“君 忍深似海;臣节重于山”,以表白心迹。后降清,有人在其上下联 末尾各续一字,承认“君恩”,否定“臣节”,续写的二字是: ()、() ②明学者、丈学家解绪,自幼聪撅。五岁那年,他来到尚书门 前,见竹一片,丢茂,后见书备书颇多,诗兴起,乃作对曰:“家 藏书万卷;门对竹千株.”尚书见之,甚喜,欲试之,于是命人砍 去竹子。后来解见之,又续对曰:“家藏书万卷();门对竹千株 ().”尚书更悦,欲…  相似文献   
5.
问:我们读诗联时,常常见到“诗钟”一词,不知何意,请老师给予解答。答:“诗钟”是诗联中常用术语。它是清代流行于我国福建沿海一带的一种文字游戏。一些文人名士常集结三五知己,于堂中院里,作七言联,相与为乐。游戏时,为了严格限制时间且公正合理,用细丝线缚一铜钱系于燃香的中段,下置铜盘。香火燃至细丝处,线断钱坠落于盘中,铿然有声,仿佛叩钟,示时已够。“钟声”一响,众皆停笔,凡未完卷者均受罚。其所作的两句联语,很像七律诗的颔、颈联,故曰:  相似文献   
6.
在现阶段的小学作教学中,要不要引进新概念作教学,是默守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对新概念作教学进行吸收,摸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的作教学也走出旧的框框,注入新的血液,让教坛在春风的吹拂下,长出一片嫩绿,一片生机。也许有人认为,对小学生讲新概念作,未勉太难了,脱离了教学实际。其实不然,从目前对小学生各种作竞赛题。  相似文献   
7.
相比新闻学领域里其他方向的研究,新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其实践力度相对薄弱。为此,应该从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完善、课堂教学改革三方面推进新闻学课程设置的合理化以及教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原文〕吴王①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②,乃令服兵擐甲③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④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⑤,建肥胡⑥,奉文犀之渠⑦。十行一嬖大夫⑧,建旌提鼓,挟经秉抱。十旌一将军,载常⑨建鼓,挟经秉抱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矢曾)⑩。王亲秉钺(11),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  相似文献   
9.
晏子巧谏     
【原文】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 )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谊者。”辞曰:“君之先巨容焉,臣不足以嗣( )之,__臣侈( )矣。__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__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 )  相似文献   
10.
熊庆来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其教育实践与人生经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学界对熊先生教育思想的学术性、科学性、开放性多有探究和总结,但其人文性涉及较少。考其行实,可发现熊先生对于善、中和、家国、理想的尊崇、坚守以及由此所表现出对于个体、家国终极命运的深情关怀,这些是我们今天的办学者和知识分子所要继承和践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