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地处上海市杨浦区中原小区的思源中学创办于1998年,是该地区最年轻的学校.从办学第一天起,就以校名"思源"为办学出发点,以"民族传统特色技艺教育"为学校发展的切入口,作为学校特色形成的生长点,思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源,探建设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之路,至今已走过了八年的发展路程.1998年,学校以武术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尝试.2000年起,将部分民族传统优秀技艺引入学校课程,初步奠定了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特色的办学基础.2002年起,我们选择了民乐、武术、围棋、剪纸、茶艺、陶艺、舞龙舞狮、腰鼓秧歌、京剧脸谱、古诗词咏诵等十种中华传统技艺,把它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在"思源"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学生的一节课一般是40分钟,国外小学生一节课的时间也大体相当。去年秋天以来,上海二期课改实验校小学生的一节课缩短为35分钟。北京的小学从2002年10月开始对原来40分钟的课时进行改革,除语文、数学35分钟外,其他课都是30分钟。还有一些学校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或探索。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一节课到底多长时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给我们一个思考:教改中的单因素改革如何纳入到科学研究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3.
背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思源中学办学六年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十项民族特色技艺在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渗透,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凸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组织了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区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等各方面力量,进行了为时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于2004年3月推出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上海市地区性的以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德育整体框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后,学校教育跨上现代化进程之际,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是上海率先对此作出的全面科学的回答。纲要也为如何正确、系统、科学地整体把握学校德育,建立了可以为每所学校共同参照的实施框架和基本蓝图。它对上海每所中小学德育发展起着一个目标引领作用。因此,在实践上对每所学校都提出了共同的新课题,即如何将落实两纲的基本要求与体现校本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既不是抛弃校本特色,简单照搬两纲框架;也不是满足于“旧瓶装新酒”,沿袭习惯的思路和做法。这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有计划推进、持续实践的艰难过程。学校可以在一个阶段先解决一两个方面的问题,然后逐步全面推进。上海市思源中学以民族特色技艺教育为切入口落实纲要的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思源中学依托自身传统特色,从课外入手,将纲要提出的课外体系“行、习、赏、唱、礼”中的“民俗技艺”加以细化,联系民族精神教育三大块基本内容(国家意识、人文传统、公民人格),形成常规化的分年级、分层次教学系列和活动系列。然后将其它板块的内容有机融合进来。在此基础上,向课内辐射,增强各学科教学的民族人文传统内涵;向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拓展,逐步创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概而言之,思源的可取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依据纲要找准切入口,整体构架,面向全体学生,稳步推进,课内外全面辐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