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赵盾是春秋时期重要政治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太史董狐之笔“赵盾弑其君”在微言大义上似乎有理,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睽诸史籍,历史真相实是赵穿弑君,赵盾对此并不知情,赵盾弑君同谋或主谋说难以成立。赵穿袭杀灵公,赵盾承受恶名,这既是历史的悲剧,又属历史的无奈。“赵盾良大夫”说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大思想家孔子的一种卓识。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梦文化中,赵人的梦文化现象值得关注,它不但典型,而且详细完整。赵人的梦文化现象受到了殷商、周代等神秘文化的影响,且与赵人的历史发展进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赵人的梦文化既是对商人、周人以及晋人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本姓氏集体思维和观念特质的反映。晋国历史记梦较多的原因,是晋国面临严峻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情况的外在反映。晋国或赵氏的应对纷繁复杂的政治情势倾向以梦的主题加以呈现或解决,是生活在晋国母体中的赵氏集团的一种实际和明智的选择。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入研究,离开或忽视梦文化的历史考察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3.
先秦赵人之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至今未能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赵人的梦文化是研究赵国思想文化的典型个案。透过对先秦赵氏梦文化的研究,能够窥测中国神秘文化之一隅。在先秦赵人看来,梦不仅承担着人和祖先神灵世界的中介作用,而且具有警惕和预示的功用。赵人之梦根据造梦成因划分为忧患梦、愿望之梦、报病梦。赵人之梦根据梦的结果划分为吉梦、凶梦、正梦。赵人诸梦之间多存在历史的、因果的联系,附有警惕、预言、指示、神化政权等功能。赵人之梦具有联系性、多重性、复杂性、神秘性等特点。但赵人之梦的预示作用有时并非是百般灵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梦本身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4.
天命观念是上古史研究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它是上古社会时期统治者对王朝更替及其重大行动提供合法性解释的惯用术语。天命观念的正式提出及对其做出详尽的阐述始于西周。两周的天命观念的神秘性和人文性承袭、发展于夏商。天命观念对道德因素的融摄,使之具有了理性之光,不单限制了王权;同时开辟了以后儒家道德政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根据邯郸市高校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认为现阶段邯郸市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基本健康,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师生之间交流意愿较强,然而实际频率不高;师生交往关系不密切,高校教师并不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交流渴望良师益友式的关系,情感交流方面不够;师生之间基本互相满意,但彼此之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以上状况的原因:学生因素是主要原因,环境因素是外在原因,学校领导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平时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赵、魏、秦等国统治者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赵国实行农商并重的经济发展政策,而魏、秦等国则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种不同的农业政策的施行,使魏、赵、秦分别成为战国早、中、晚期强大的国家。虽然这三个国家都认识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因各国重视农业的力度、着眼点以及目的性的不同,导致这些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结局。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对国家的民情民俗和社会风尚的改变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魏、赵、秦国家势力的不断消长反映了农业政策的潜在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历来学者对该句话的解释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分歧上。另外,还表现在对该句的断读及“与”字的不同含义上。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试提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释,望与学界朋友共同商榷,欢迎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学开山之祖的顾炎武,其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其"采铜于山"之杰作<日知录>中四则的分析,凸显了顾氏的治学谦虚务实的精神;严谨精慎的治学态度和方法;遵守学术规范,重视文德的思想.这些学术精神正体现在他所著的<日知录>当中.至今,他依然给我们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9.
天命观念是上古史研究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它是上古社会时期统治者对王朝更替及其重大行动提供合法性解释的惯用术语。天命观念的正式提出及对其做出详尽的阐述始于西周。两周的天命观念的神秘性和人文性承袭、发展于夏商。天命观念对道德因素的融摄,使之具有了理性之光,不单限制了王权;同时开辟了以后儒家道德政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2006,16(2):88-90,93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历来学者对该句话的解释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分歧上.另外,还表现在对该句的断读及"与"字的不同含义上.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试提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释,望与学界朋友共同商榷,欢迎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