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1.
(a+b)~n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C_n~0、C_n~1、C_n~2…C_n~n从左至右先逐渐递增到最大值C_n~(n/2)(n为偶数)[或C_n~(n-1/2)、C_n~(n+1/2)(n为奇数)]时再逐渐减小,且有C_n~r=C_n~(n-r)(r=0,1,2,…n)。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解组合不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学运动的兴起将俗文学研究带入了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民间文学、说唱文学等等文学样式与小说、戏曲一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人文背景下,歌谣学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着俗文学的研究走向平民,走向启蒙,甚而走向"民间崇拜"。歌谣学运动的历史价值是多重的、丰富的、深远的,她在俗文学研究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任何研究俗文学学科史的学者都不可能绕开歌谣学运动这一历史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念生成的逻辑前提是由创作主体观念、社会需求观念、文学价值本位观念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和由“作者→作品→中介层次→消费者”构成的四维结构的观照视角。在主体现照状态下,从四维结构现照视角中文学价值观念的构成呈现出动态性、稳定性和增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纵观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由于受生存环境、民族文化乃或个体认知等因素的影响,饮食活动往往呈现出多种文化形态。子弟书的作者众多,他们从不同的个体出发,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自有所不同,接触到的清代饮食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饮食文化就不同,这些不同恰好体现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民俗性、地域性等特征。在呈现这些饮食文化特性时,子弟书作者从文学话语、审美意象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架构,精准地反映了满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平民化叙事与“中国梦”的大众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概念在民族国家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领域两个话语系统中,分别具有宏大叙事和平民化叙事的不同特性。在大众传播领域,平民化叙事既是沟通两个话语系统意义的中介,也是提高"中国梦"传播的策略和手段。传播载体的符号化、传播语言的通俗化、传播叙事的故事化是"中国梦"平民化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教学环境、教学土壤、教学条件差异性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如何进行分类培训,建立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体系等问题尤为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农村中小学校长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需要有适合其培训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层次化、多元化、立体化的培训师资队伍,还有适合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保障体系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相关条件,才能确保优异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工具的介入,给民俗文化带来全新的存在和传播介质,并成为民俗文化新的寄居场域。在媒介化社会中,民俗作为原生态文化与民间社会生活的双重复合体,其生存形态与传承方式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发生变化。在大众传播视域及媒介传播现实中,民俗文化的话语构建在不同维度、不同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话语序列,具有不同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价值观念的流变是在其旧观念的解构和新观念的不断重构中前行的.而对每一阶段性的价值观念的考察都应着重从创作主体的社会定位,作品生成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主体的心理接受等角度入手.在对其价值观念流变观照的同时,着重对其形成内因进行探寻,才能寻求其未来走向的逻辑发展机制,才能有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时代,手机新闻个性化发展成为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目标.手机新闻个性化主要表现为新闻客户端的新闻菜单、新闻订阅、新闻搜索、新闻编辑和新闻标题等个性化的软件设置;在传播方式上主要呈现为交互性、广泛性、强制性、受众主动性和言论多元性等个性化表征.在其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把关人失位、实名制限制和人性化缺失等问题.因此,在手机新闻个性化发展的道路上,强化个性化设置,凸显人性化关怀,弱化“台前”,突出“幕后”,避免新闻同质化,保证新闻纵深度等都成为其突破和创新发展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0.
沂蒙精神与沂蒙文学互源、互塑。沂蒙精神是现代沂蒙文学的总主题;而沂蒙文学又以其形象性与艺术性生动演绎着沂蒙精神,尤其是沂蒙文学中“红嫂”的艺术形象所凝聚的女性品质、奉献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极大丰富了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可见,“红嫂”题材的沂蒙文学与沂蒙精神息息相关。从沂蒙精神的视角系统梳理“红嫂”题材的沂蒙文学,阐释其主题、形象、美德与沂蒙精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探求沂蒙红嫂拥军支前的内在动机与根源,综合考察红嫂叙事的美学特征与创作经验,助力红嫂题材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期更好地弘扬沂蒙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