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体育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攻防环境难以构建和管理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本文介绍了一个使用开源的Openstack技术构建网络攻防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案。在校园网中的运行测试结果显示,这种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攻防平台可以显著降低管理和实验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在人的一生之中 ,各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高中阶段是自卑感的多发期 ,几乎大部分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自卑感受。一般来说 ,后进生比优等生自卑 ,女生比男生自卑。一个内心感到自卑的人 ,必然会将自己的自卑感表现出来。高中生自卑心理常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自惭形秽 ,孤僻怯懦型这些学生往往因为自己个子矮 ,容貌差 ,学习成绩差 ,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等 ,担心自己被别人瞧不起 ,因而怕与别人交往 ,变得沉默寡言 ,谨小慎微 ,畏首畏尾。二、自暴自弃 ,悲…  相似文献   
3.
谈“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问题的提出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教师常常偏重于学生解题 ,而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理性思索和整合过程缺乏有效的训练和方法指导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利用批改作业的方式来实现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价 ,由于反馈时间长、信息途径单一 ,对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的形成情况、学习兴趣、学习风格有一定困难 .为此 ,新课程大力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包括课堂观察、成长记录、开放性任务、调查和实验、“数学日记”等 .鉴于以上认识 ,我们开展了将“数学日记”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探索 .2 “数学日记”的操作形式一般来说 ,大…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只有准确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可以发现许  相似文献   
5.
遵循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来自于生活,还有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就来源于数学现实的特点,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出发,结合"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实录,提出基于"数学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三大路径,即"目中有人"是基于"数学现实"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心中有数"是基于"数学现实"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数学现实"的课堂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目标导引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和教学程序,然后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作导引,教学活动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新课程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期和定型期,在当今社会急剧变革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向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有效的学习发生于学生对其学习具有自主感之时,发生于学生理解他们努力的目标之时,发生于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的时候,还发生于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并且具备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时候.2010年12月2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组织的全国教育名家山西片区初中精品课堂研讨会.下面以笔者在大会上开设的公开课“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谈谈基于“目标导引”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构建目标导引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型课堂,就是要通过调整教学关系,在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强加学生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报告了高校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和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制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四个主要原因,最后从机制完善、权益维护、课程改革和思想引导等方面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