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周铭耿 《广西教育》2012,(14):73-74
学生从初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到高中毕业,学了六年,但真正达到新课标"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求的并不多,有的甚至还觉得它最是枯燥无味,甚至厌恶文言文。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一味分析词语活用、虚词用法、句式特点,把解释词语加翻译当成上课的法宝,学生即使认真听课,记录到的全是对文章的浅层梳理,而不知课本上的经典名句到底好在哪里,美在何处,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能喜欢呢?要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  相似文献   
2.
日常的说话有不同的语气,这不同的语气源于人表情达意的不同需要。写文章是用文字记录心中的话语,同样包含着丰富细微的语气。文中丰富细微的语气是创作者为文用心的显露。在文言文的阅读鉴赏中,如果能注意辨析行文语气的变化及其用意,对作者为文的用心及其所塑造形象的领会,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能品味文中语气的妙处,方能领略文本蕴含的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3.
周铭耿 《广西教育》2012,(6):65+69-65,69
对诗歌教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要注重"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现实中有些教师的诗歌教学却大讲诗词背景,作者生平,以解释加翻译为主线,转述教科书或某名家的赏析。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了不少,拿到新的诗歌却仍然不知如何鉴赏。这是典型的低效教学行为。这一行为,轻则让学生失去对诗歌的兴趣,重则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传承。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提出语文教材选文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应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看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