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注字除正例外,还有变例的转注字。传统观点认为这些字都是形声字。本文指出这些字的字形结构都具备了转注字界说所规定的基本特点,应该是转注字,不是形声字。  相似文献   
2.
此文是和陈殿玺先生探讨“转注字”这个六书中千古之谜的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正确认清“转注”二字是“转语注声”的缩语,“转语”是分化转注字的原因,“注声”是形成转注字的过程,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关键问题;第二,正确理解“考”“老”二字的关系,“考”是因“老”转语,加“丂”为注声而造的转注字,而“老”是转注字“考”的原字,仍是会意字,不是转注字,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中心问题;第三,正确认清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是澄清这个千古之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转注字的例字谈起——与陈殿玺先生商榷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殿玺先生的《质疑义旁表字义的转注说》对转注字的例字有不少误解,如误解“眼,目也”是引申义,“目”与“眼”不同义;误解“香”和“馨”不是一个概念;误解“牺”字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成是转注;误解“巴巴”“爸爸”是联绵字;误解“老”是转注字,又是会意字。现和陈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4.
澄清几个概念的内涵——与陈殿玺先生商榷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质疑义旁表字义的转注说》对转注的一些概念的内涵有误解,现逐一澄清。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试论古字通假》一文的商榷意见。文章指出对通假例字的误解和对假借概念的错觉,并对古字通假和六书假借字的性质、作用、现状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转注字是“六书”之一,是汉子六种表义方式之一种。它是一种字,不是一种字义。朱骏声则认为转注字就是引申义。本文对朱的转注观进行了剖析,指出:朱把文字的字义中的引申义作为转注字,是把文字这个概念和字义中的引申义这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混淆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朱的转注观点是受清儒们的“四体二用”框框所囿,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分析段玉裁对"不毛之地"的错误理解,指出他三个概念上的错误,指出"毛通苗"的不可信,批评他把通假宇和六书的假借字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汉字密码》一书中认为“风”字是“凤鸟放屁”;“犹”字是“狗醉酒时的形状”;“狗”字是“狗交配”。其实这些解法都是错误的,对汉字的释义应以汉字造字的规律与特点为依据加以分析,而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想象作戏说。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字诂林》3095页的"ね"释作"聿"字。罗振玉:"《说文解字》聿所以书也,从聿一声,此象手持笔形,非形声字也。"此书的主编于省吾先生按语是:《说文》有聿字,谓,手之走巧也,从又持巾;又有聿字,谓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串一声,亦有笔字,谓秦之笔从聿从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右文说”、“借声兼义”、“相反为义”等观点,提出了异议。文章指出“声符兼义”的“声符”和形声字的概念不相同,不能兼义。认为一些所谓“兼义声旁”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同类”现象,是一些牵强附会的“同义”现象,是一些随心所欲的“借声表义”。真正的表义声旁,必须和形声字的概念相同,只有“加形定义”的形声字才有表义声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