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科学救国风尚的盛行,引发了"五四"科学思潮的勃兴.当时崇尚科学的浓厚文化语境,既促发了"五四"小说家们利用民主思想对民众进行启蒙,又注重运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来达到启蒙的效用.提倡科学理性精神,以科学为武器消除民众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唤其觉醒,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是科学思潮对"五四"小说启蒙话语影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孙红震 《天中学刊》2005,20(4):91-93
科学是“五四”时期新思潮向传统势力宣战的两大旗帜之一。“真”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思潮在当时强大的渗透性与潜在的导引作用以及“五四”文学先驱对科学的崇奉使得“五四”小说家在创作中注重于对“真”的展现,即求“真”。写实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均是如此,只是二者对“真”的追求在表现形态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传统“孝悌”观及封建家长制形成以长子为大的家族管理秩序,长子长孙要属守家道,严守其规,以往多数论对大家庭中的叛逆形象关注较多,而对承载传统重负的长子形象却缺乏应有的剖析。本结合具体本分析,认为长子形象呈现在读面前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徘徊在新思潮与旧的观念之间,突围的欲望难以剥离根深柢固的家族观念,而走向悲凉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4.
人之所以为人,或许正在于人性固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性。作家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主体较之一般社会人似乎更具有其异样与多质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来自于作家即创作主体内在的生命,故而把握了创作主体的复杂内涵方可真正走进具体文本,了解潜隐于文本深层的多重意蕴。基于此,把握作者生命主体构成的多元与社会的整体关联也便成为切人文本的有效路径之一,新的发现与言说也可由此而开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人多注重文本的外部研究,而忽视对作家主体做深入、具象的解析,  相似文献   
5.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属于儒家,有的认为属于道家;有的认为非佛家莫属;也有采用综合观点,认为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的。本文结合具体文本研究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成分较为复杂,主导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并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突破,使儒家思想在陶渊明身上得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世纪风雷,须臾沧桑。伴随着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烽火岁月渐趋淡出我们的历史记忆,“信念”、“理想”这些曾经辉煌耀眼的字眼也与我们越来越陌生与遥远。在被利益、欲望所驱使的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别是人们已失去对崇高的追寻还是被现实的教训所深深伤害;是人们对自我救赎的超越抑或是已经对心灵的救赎失去了激情与期望。或许,二者兼有之。但是,无论如何,我个人始终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置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让自身的精神出现空白,这是国家民族发展、行进的驱动之力、内在之魂。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感触到更多的则是崇高精神的缺失,信念的消退与失迷。  相似文献   
7.
传统“孝悌”观及封建家长制形成以长子为大的家族管理秩序,长子长孙要恪守家道,严守其规。以往多数论者对大家庭中的叛逆者形象关注较多,而对承载传统重负的长子形象却缺乏应有的剖析。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认为长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徘徊在新思潮与旧的观念之间,突围的欲望难以剥离根深柢固的家族观念,而走向悲凉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8.
苍凉是弥漫于张爱玲小说中难以消解的情感主调。然而,穿越苍凉的雾障,深入文本的底层,闪烁其中的也有温情的亮光。对快乐的追寻,人性真纯的显露,瞬间真爱的显现,难得的宽悯是其对小说人物情感的温情表征。  相似文献   
9.
研究社会成员思想认识的特点和规律是增强思想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主要表现为多元性、多变性、盲目性、趋利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建设,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不动摇,以科学的理论指引航向,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以崇高的精神激励斗志,以优秀的道德培育风尚,以改进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来促进实效,以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的新成就树立信心,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0.
“后革命”时代在当今中国理论界主要是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思想与实践的转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社会时期。多元价值观的竞争共存以及在价值问题上的暧昧态度是“后革命”时代的突出表征。在“后革命”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共存与迷惘之中,现代文学教学也要在把握其内涵意蕴的基点上进行必要的探索与转换。引导学生客观地认知“革命文学”,构建开放式多元讲授视角,确立对文学审美与其历史意识的辩证认识,重塑学生对崇高理想、价值的信念是“后革命”时代现代文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