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美国20世纪30至60年代是一个处于大转折的动荡时期,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背景,深受英国保育学校的影响,这时期的美国学前课程开始全面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强调儿童个体潜能的发挥和自我表现.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为将来学业做准备的“阅读指导课”,可被视为主情主义时代的一股逆流,它预示了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此次课程变革的发展趋势是从实用走向自由,具体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课程目标从“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走向“表现性目标”;课程设计从“问题中心”走向“儿童中心”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内容具体、丰富,其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出如下新趋势:结构成分增多、关键领域延展、面向更广大的儿童、丰富学习的内涵、凸显真实性评价。美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体系建设的新趋势对我国即将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推行与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历史研究法,对20世纪初美国学前课程改革的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此次课程改革发生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以实验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大背景,深受霍尔、杜威等进步主义者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课程就是"自由游戏课程"和"工业化课程".进步主义者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与保守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最终取得胜利.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是从保守走向进步,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从"培养完满人性"走向"发展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课程内容从"抽象"走向"实在",课程实施从"僵化固定"走向"自由灵活".给予启示是课程改革要着力于本土化探索;课程改革需要理论上的碰撞与论争;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需要与理论研究并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个案法,通过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探讨农村二胎家庭对大孩的教养期待与教育实践。研究发现:父母对大孩学业上有高期待,教育资源向其倾斜,但难以提供有效的实际支持,生活中对其严格要求但并没有给予其良好习惯养成训练;情感上偏向二孩,同胞关系协调差,导致大孩无所适从;家庭矛盾重重,养育者很少关注大孩的内心情感需求。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复杂家庭结构、养育者们(祖辈和父辈)有限的文化水平、相对局限的视野,以及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等共同构成了有缺憾的养育环境,这些使得对大孩“望子成龙”的期待仅止步为美好愿景,难以在现实中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5.
社会退缩儿童是指主动地从社会交往活动中退出而独自活动的儿童或从不主动发起交往、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儿童.社会退缩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情绪情感以及自我概念的发展等方面.对社会退缩儿童的教育对策包括培养儿童准确理解社会情境的能力、训练儿童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6.
幼儿英语教育日益成为当前的教育热点,优质的幼儿英语师资是提高幼儿英语水平的关键,鉴于此,探究切实有效的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素质过硬的幼儿英语师资队伍,刻不容缓.文章通过梳理目前幼儿英语师资现状、师资培养来源以及现有师资培养模式,探究专业化的幼儿英语师资培养模式及其新思路,为今后幼儿英语师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前课程在百年发展中走过了理念主义—实用主义—主情主义—主智主义的嬗变之路。在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之后,当代美国学前课程走向了变革新阶段,即课程在"发展取向"与"学业取向"之间不断摇摆,并逐渐出现整合的趋势。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学前课程改革需要以现实作为基本依据;学前课程改革需要政府支持、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三者并行;学前课程改革需要努力进行本土化探索,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关键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认知改变.而同伴合作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儿童认知改变是由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同伴间的差异"和"积极的语言交流".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应确定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儿童语言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等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对城市中10个新中产家庭和10个劳动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中1个新中产家庭和1个劳动家庭进行田野观察。发现城市新中产和劳动阶层父母对子女怀有共同的阶层上升希望,但也面临不同的育儿困境。新中产与劳动阶层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大,两者都在积极学习使用协作型教养方式,但也出现分化的倾向。这两个阶层在教养实践中最大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能否为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学业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子代是否能凭借教育阶梯实现阶层上升。文化资本是新中产与劳动阶层教养方式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