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趋功利与去功利作为一组两歧性的矛盾不断纠缠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就业观中,对现实利益的追逐催生了"趋功利"的倾向,然而理想并未完全丧失,而是以一种反思的姿态彰显出"去功利"的倾向。分析大学生就业观中这一思想矛盾的生成与交锋的过程,并主张通过一种理性审度的方式来划定两者的合理性尺度,从而达成统一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理论始终要面对现实,并以人类实践为中介,使理论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从而打破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两者之间的二元分立。然而这一具有变革意义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却被一种“超越阶段”发展的思维所遮蔽,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旨是论证和宣扬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它企图用人们对理论预设出的“美好现实”的接受和憧憬代替对现实生活中矛盾的认知和解决,这种回避矛盾、美化现实的做法造成了理论和现实的颠倒错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实现的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就被重新“遮蔽”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意识是整个发达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物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对这一物化意识的批判构成了卢卡奇资本主义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物化意识的生成是"物化社会结构"对人的意识的浸入,它主要表征为"虚假意识"的困境的形成,而对物化意识的超越则有赖于无产阶级通过"总体性"的方法而形成的对自身阶级意识的自觉,这就构成了卢卡奇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这一逻辑也被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呈扬,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施蒂纳的主要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他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我是高于一切"的命题,这个"我"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我"与"无"是同一的,"我"就是利己主义的现实个人",我"具有独自性、现实性、创造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毛泽东的实践观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的产物,从而具有了双重的文化特质,这一特质形成的可能性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两者之间具有的相似相通之处,现实性基础是现实的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双重文化特质是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