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时代,以人才为核心的一流创新团队建设,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信息研究团队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立足中国本土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新模式,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总结其成功经验,可归纳为四个方面:注重培育具有世界影响的领军人物;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科学规划切实可行的阶段科研目标;秉持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2.
我国每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近年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吸毒人数的攀升更不容忽视。本文运用“个人是社会的产物而非起源”的视角展现了青少年吸毒同家庭结构与功能不完整、学校教育受损与同辈群体交往异常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青少年吸毒“心瘾”本质上呈现出麻木的快感、丧失自制、逃避现实等畸形心理特征。总体而言,青少年吸毒是由于其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整合纽带受损或缺席导致。  相似文献   
3.
组织声誉通常是直接声誉和间接声誉合成的产物。文章借鉴经典的组织声誉形成模型,提出解释大学社会声誉形成的理论构想,即"身份—形象—声誉"分析框架。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过程包含身份建构、形象传播和危机管理三个环节。身份建构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对于自我的一致性的、独特性的并且体现积极价值的理解。大学形象战略通过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创立高品质的组织文化,有助于取得社会认同和公众信任。而公关危机的妥善处理,是大学社会声誉维持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科研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在我国,虽然得益于"双一流"建设和一系列团队计划而涌现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团队,但总体上看,在优秀人才集群和团队建设方面的突破并不大,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不够深入,尤其是学术界对一流创新团队的案例研究鲜有涉及.鉴于此,本文聚焦团队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阐述国外研究的主要进展和特征,以期能为国内相关研究和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21世纪以来,大学的权威本质变得愈加复杂,学术专业权威和管理权威之间的冲突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治理变革。在传统上重视自主、平等和信任的北欧国家,其高等教育政策亦呈现出向崇尚绩效、竞争、问责的组织化专业主义发展的趋势。在协调方式上,目标导向的绩效协议与竞争性经费机制取代了专业群体默认的职业规范和投入导向的资源分配模式,成为控制大学的新型治理工具。在聘任方式上,临时聘任合同被广泛应用,学术人员与大学之间的信任关系逐渐转向契约关系,稳定的学术职位成为极少数特别优秀且具有较强学术生产力的人才能享受的特权。在评价和规制模式方面,评估、认证等外部规制形式持续强化,传统上由专业共同体内部主导的质量保障逐渐演变为一种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具有强烈问责取向的技术手段。尽管专业主义的组织化能有效提升治理效能,但它所隐含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外部控制、效率至上等管理哲学很可能侵蚀作为大学根基的自治、公平、共享等理念。因此,在组织化专业主义背景下,应注重构建自治与控制、信任与问责、质量与绩效之间的动态平衡,形成尊重学术自由和专业自主的“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