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体育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角色心理失衡成因及自我调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角色心理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效语文学习是指在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思维过程;是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内化过程;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催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所谓意象,即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之外的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意念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如: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有三个意象:“迟日”“飞燕”“鸳鸯”。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描写了明媚宜人的春光,透露了诗人安适、愉悦、自在的情怀。 意象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是鉴赏古典诗歌的要素,我们常常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破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一、借助意象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如: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  相似文献   
4.
日语由“一”构成的熟语数量颇多,其中有不少是与人的气节息息相关的。它从各个角度教诲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顽强拼搏、诚恳待人、爱岗敬业,可谓是一部小小的人生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5.
"语用之变",指近些年来考试评价强调"语言运用"而带来的变化."语言运用"是高考试题变化的"风向标",是高考试题创新的"试验田",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自留地".高考试题中,语言运用的这种变化基于真实情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重视语文学习的"实用",在全国卷语言运用题的考查就是一个极其鲜明的信号.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象、景象和物象。  相似文献   
7.
“以”是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是《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常用虚词。它的大部分用法(如动词用法,介词、连词的一些用法等)不难掌握,但还有几种用法学生易混淆,教师易忽视,下面就它的几种用法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试卷增加了选做题,这不论在体裁方面,还是赋分比重上都加大了现代文大阅读考查的比重.而在选考题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小说阅读的景物描写,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但也是学生阅读解答的难点.下面笔者从三方面对其加以阐释,为小说景物描写题的解答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常见文言虚词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的基础在于扎实的文言文功底,理解的技巧在于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二者完美的结合可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为此,我们可以用以下六种方法对常见文言虚词词义加以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