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本文用改良ASG法对黑麦(Secalecereale)的G-带核型进行了研究.用此方法在黑麦的有丝分裂晚前期、早中期、中期染色体的全长均里承出了清晰的密切邻近的多重G-带带纹.黑麦染色体G-带的带纹数目多、细窄而大小校相近、密集而分布较均匀;同源染色体带纹的数目、分布位置、染色深浅基本一致,可较为准确地配对.随着分裂时期的推进,G-带带纹数目减少,减少幅度与杂色体缩短幅度基本一致.对黑麦G-带的特征,变动任和应用及G-显带技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G-带技术由Sumner等[1](1971)首先提出,其后广泛应用于人类和动物的染色体研究二但植物染色体的G-带技术产生较晚.早期用胰酶法和尿素法诱导都只产生了C-带而没有产生G-带[2]’.Greilhuber(1977)[3]认为植物染色体比脊椎动物染色体收缩程度更高,若不是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不当,便是植物界根本就不存在G-带.但有人证明植物的核DNA与染色体长度之比和脊椎动物的并无多大差别,因此不能显G-带的原因应是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和显带方法不当.由于改用了酶解去壁火焰干燥法制片,自1982年起,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方法在许多植物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道了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cumL。)中期染色体清晰的G-带核型.讨论了普通小麦G-带的特征、G-带的应用和G-显带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用改良的ASG法在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boeoticum)有丝分裂染色体上显示了清晰的G—带.比较分析了早中期、中期染色体的G—带核型.结果表明,早中期和中期染色体都显示了密切邻近的、细而分布相对均匀的多重的G—带带纹.同源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分布位置和染色深浅基本一致,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配对,中期各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均少于早中期相应染色体,减少程度基本一致.讨论了野生一粒小麦的G—显带技术及G—带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