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全面小康目标定位的诠释,除了注意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外,还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过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出环境…  相似文献   
2.
特权腐败是导致苏共垮台的主要内因。苏共的特权腐败是伴随着苏联高度集权的执政体制的形成及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而产生的。特权腐败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使苏共执政丧失了群众根基。同时,特权腐败的主体——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惜“自我政变”,实际上成为了苏共垮台的真正推动者。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把握了十四大以来党的建设的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党的建设步入了制度建党的法制化轨道;三是党的建设面临改革开放的新考验;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五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不仅明确提出并在理论上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而且率先在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部颇具特色的研究政党制度的专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评介宋镜明近读徐育苗、梁琴教授和唐明勇合著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深感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李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是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他和他的同志们在黑暗的中国大地上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理论家、著作家和教育家。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  相似文献   
7.
《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科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在《论党》中,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也科学界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并分析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8.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领导全党既反“左”,又反右,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无与伦比的重大历史性贡献。他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成功地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问题,对中国革命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一、阐明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为革命转变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他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他在这里所指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把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首位,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