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研究以价值观辨析学派理论为依据,以403名10—16岁儿童为被试,以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用“认知判断”、“内心体验”、“情感分享”、“行为倾向”、“行为重复”五项指征考察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在诚信价值观方面的状况和特点。结果表明,他们已经具有了认知判断、内心体验、行为倾向、行为重复倾向的4项指征,但没有表现出具有情感分享的指征;在认知判断、内心体验、行为倾向3项指征上,16岁的高中学生表现出低于小学、初中学生的倾向;一般情境和角色承担两种投射情境、有无诱因两种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在诚信价值观有关指征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赫尔学习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一大学习理论的刺激—反应(S—R)理论有两类:一类是以古斯里(E·R·Guthrie)为代表的“S—R接近理论”,认为对学习来说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相互接近,刺激同由其所产生的一次配对就足以建立习得的行为;另一类是“S—R强化理论”,着重强调强化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中所起的作用。这后一类按对强化作用所持的不同观点又有两种亚理论:一是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只强调强化之重要,而不究其本质及内部过  相似文献   
3.
采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RC)》对云南省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对少数民族教师人格特征进行描述,并从少数民族教师的人格特征入手,探索形成其职业素质和表现其职业道德的心理条件及其相关因素,进而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少数民族教师培养培训活动,促进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实际意义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目录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发展的、历史的两条线索对国内外自我管理的心理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首先,从发展的视角,就自我管理的内涵变迁、心理结构、发生与发展、心理机制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综述了迄今自我管理之研究成果.然后,从历史的视角,按四个时期述评了自我管理研究的历史脉络及各时期的特征和传承创新.最后,展望了自我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岑国桢 《宁夏教育》2000,(12):58-58
一、应具有心理学的个体性观点。这是指从具体的个体出发来考察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有关规律,从而有助于教师做到:(1)承认并重视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2)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个体需要。(3)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道德发展及道德教育问题今天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人们一直不懈地努力,以求对此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由于当代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把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这类认知问题纳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内,并扩大到社会认知的范围内进行了具体研究和理论探讨,使我们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与此相关的许多道德教育问题的认知不断有所深入和提高。本文就其中之一的道德习惯及其培养的基本观点作一初步探讨。一、关于道德习惯及其本质特点要探讨道德习惯及其培养问题,我们必须先对“什么是道德习惯”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先较为深入地对道德习惯的本质特点作一阐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展开与此有关的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首先,必须是符合道德规范、准则的习惯,即含有一定的道德内容、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的习惯,才称得上是道德习惯。人们在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动中可能有意无意地养成一些使活动变得简易、轻松的习惯。我们不能把这种习惯随便地看作道德习惯,因为它们只是行为动作(或考虑问题、表达感情)的模式的反映,它们强调的是怎么做(或怎么想、怎么表现感情)而已,它们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却未必有一定的道德意义。道德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在情境模拟的情况下极少会出现“不公正”行为,但出现“对等”行为的人数较多;男女的公正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在“与己有关”的情境中,“信息公开与否”在公正行为上有显著的差异;大学生在“与己有关”和“与己无关”情境中的行为具有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在“信息公开”情境故事中,被试情感体验,在“与己无关”分配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情境故事投射其他方面的反应在情境模拟行为方面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霍夫曼的道德移情及其功能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移情发展水平.指出道德移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移情倾向可以加强个体具有的公正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唤起的移情可激活道德原则,而影响道德判断和推理;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道德动机,进而决定了个体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完成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9.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以其对儿童认知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及其理论闻名于世,是当代国际著名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和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早期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一书,则集中反映了他对儿童的道德观念的发生、发展的精湛研究、丰硕成果及其独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发展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皮亚杰在这一领域的创造性工作和杰出贡献作一简要的概括和叙述。一、由道德判断入手,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全貌。皮亚杰是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作为其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的。这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说、人生历程说--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认为,心理发展受着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五个子系统所组成的该环境所影响;埃尔德的人生历程说认为,心理发展受着该历程中的历史时空、生活安排、人生关联及人力和社会约束四大要素所制约。这是两种较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在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后,结合其它童心理发展理论对他们作了简要的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