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平等具有的自由权利却必然产生对物的占有的不平等,形式性的平等必然导致实质的不平等;所以,在所谓"两极分化"和"相对贫困"的意义上,自由必然带来贫困.由于自由是人类所尊崇的价值,在道德上如何看待这种伴随着自由的贫困、或者说是由自由带来的贫困,就成为一个问题.贫困是谁的罪恶?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存在着尖锐对立的两种立场.在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同时做好两件事情:推进和保障个人、企业的自由平等权利,减少乃至最终消除贫困.无论是在经济伦理的意义上还是在政治伦理的意义上,这是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人来说,英国人的思想总是缺少了些魅力,起码。与德国人的思想相比。英国思想家似乎对理性思维的系统性要求不太在意,因而其思想学说就比较缺乏逻辑的自洽性。在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那些宏伟的哲学大厦面前,洛克、休谟和罗素似乎显得少了些震撼力。自西学大规模传人中国至今已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我们有研究康德的专家、研究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专家。却没有研究洛克、休谟和罗素的专家。但是,英国人的思想自有其特色和妙处。比如约翰,穆勒,他以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而著称。这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讲的。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他是自由主义的代表,而在思想体系和理论原则的意义上,他是折衷主义的典型。这不能不说很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一个现代的价值理念,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这个理念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特征和要求,又通过其思想传统被理解为人的本质乃至人的价值理想,但是却展开为自由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品格和价值诉求.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开启出自由的新论域,即在由民族主权国家组成的无政府的世界资本主义历史环境中,对于落后民族来说,自由的基本前提是建立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由此,就有了"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复杂纠葛,就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力之间保持有张力的平衡,以保证历史的发展指向这一目标:充分实现了的个人自由实现着国家的强盛.在理论上,是以自由权利为本还是以自由意志为本,意味着不同的思想道路,并且呈现出自由的价值困境,这一价值困境在根本上表达的是自由和平等的困境.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自由这一形式性的平等要求着、产生着、保障着实质性的不平等,即实现了的平等一方面具有占有物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因此而必然产生对物的占有的不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开辟着通往"自由"的新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4.
自由概念是康德整个哲学大厦的拱顶石,而在康德哲学中,自由概念的基本规定性是以自身为原因,而相应地所否定的东西是:服从外部的必然性。本文以康德的自由概念为主线,试图揭示其认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哲学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历史中存在过三种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指统治者用法律来统治,法律是统治者手中的统治工具,统治权力的根据是统治者.二是依法治国,指法律统治着国家,统治者根据法律获得其统治权力,并且依照法律进行统治,统治权力来源于法律.但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也有两种,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权力意味的是支配和强制;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权利意味的是自主和自由.于是就有了第三种法治,即以权利为本位而赋予、尊重和维护着权利的法律来统治,由这样的法律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6.
颠覆与追问——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伦理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那奔腾呼啸、跌宕起伏着的伦理思潮,或许可以用“颠覆和追问”来加以概括。从“潘晓讨论”到“张华讨论”以至“蛇口风波”,这三次围绕着人生价值问题兴起的大讨论虽然具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思想色彩,但都是在青年人中自发产生的怀疑、追索和思考,一方面仍然带有鲜明的理想性色彩,另一方面则表达着强烈的思想困惑和初步的理性自觉。1986年关于“道德主体性”的讨论和从1988年开始的“功利主义”讨论则力图在古今中西的思想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去回答那些时代性的问题,其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对时代问题的理性追问。  相似文献   
7.
虽然先秦各学派大都有对其他学派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的批判,但儒家学派的批判才具有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命之曰"正名",至荀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学说,代表着先秦哲学中价值批判的最高水平。这首先表现在荀子对十二子的批判中表现出极强的理性洞察力,其观点和论证具有相当自洽的系统性,传递出哲学理论思维的特有魅力;其次表现在荀子将"道"作为其"正名"学说的基础。但是,由于荀子并没有解决老子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先秦儒家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之间的扞格不通,导致了他的正名学说没能做到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即分析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分野有若干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逻辑”的态度有根本差异。两派都是从对其共有的近代哲学传统的批判出发,但批判之所向却很不相同。分析哲学反对的是传统的本体论哲学,认为哲学应放弃这些无意义的形上学问题,而以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有意义的问题为对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以逻辑来保证其意义的一贯性和明晰性。这里,逻辑问题被突出了出来,成为根本的、甚至唯一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个人自由与国家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自由"与"国家富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必须放到"世界历史"之中去审视才能得到合理的回答:只要世界历史仍然是通过无序竞争着的现代民族国家来实现自身,"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在价值上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所谓个人自由,其绝对前提是这个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个主权国家,而个人所能享有自由的程序在其现实性上只能是国家富强程度的对应物.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对立中来把握"自由",是在世界历史中居于领先地位者的特权,但另一方面那些所谓"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同时也都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经济伦理研究期待着理论上的突破 ,这就需要面对和解决十个理论问题 :道德主体是谁 ?道德何以可能 ?道德如何建设 ?效率还是美德 ?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 ?等价交换还是公正交换 ?公正分配还是公平分配 ?奢侈还是节俭 ?经济伦理学需要怎样的价值批判 ?经济伦理研究是否是应用伦理研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