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教育   28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的秘书专业与培训,主要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输送大量的秘书专业人才,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秘书专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应从传统的培养党政机关行政秘书模式转位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职业秘书上来,由此必需相应调整课程设置,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学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学与从伦理学、政治学或者是宗教学的角度研究文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通过细读文本,从文学地理学中自然地理景观和民俗风情的视角来解读劳伦斯的作品《羽蛇》,可以发现:劳伦斯对自然的崇尚,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推崇,以及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公然反抗。他主张在思想上的求新和在精神上对自由的追求,并且主张在人民生活中去寻找自我。  相似文献   
3.
外国文学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外国文学是指中国文学以外的一切域外文学,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对于二年制或三年制的师范专科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将外国文学课一般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连续几年来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掌握经历了一条有一定规律的历程.这其中教师的疏导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效果.从某种程度来说.一门课程是否受学生重视和喜爱除了教师本人的学识外,与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方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了解联想的特征、联想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联想的能力,让其在写作中开拓思路。活跃文思,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5.
论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秘书专业适应现代建设需要而诞生、发展。通过秘书专业教育培养和选拔秘书人才成为我国当代秘书人员的主渠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加入WT0。社会对秘书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用人单位对秘书提出了诸多标准。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并规定了从1998年9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执行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秘书从业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各类学校的秘书教育应以《秘书国家职业标准》为职业技能培训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比较钟爱的一门选修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展示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向学生进行深刻形象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得力于思想和艺术的多元性。以往的评论者多数只谈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形象是小说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却很少深入研究,作者的“美丑对照”的美学主张在《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得到忠实的体现和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对《逾矩的罪人》进行解读,发现该小说存在三种明显的地理意象,即大海意象、月亮意象、雾意象,它们构成了男女主人公两周情感生活的海岛空间。这些地理意象不仅只是显在的地理影像,更是与人物的命运相关联,同时承载着作家个人的情感经验和生命体验,蕴涵着作家独特的精神活动和诗性感悟,反映了劳伦斯早期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延安解放区“鲁迅式”杂文在1941年至1942年春,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期,接着归于沉寂.其中的原因既有政治领袖、政治家与军事家对“鲁迅式”杂文的否定,又有理论家认为解放区需要另一种“新杂文”等.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小说《袋鼠》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认为大自然是美的象征,它以自然神力昭示着人类的心灵和理想,确认和张扬着主体价值。书中对自然展开书写、对自然之子进行刻画、对黑暗之神深入阐述,认为自然是人存在的根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应该尊敬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生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