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司马迁借助《史记》传言,阐发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以大一统为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君臣共建的基础上实现“清明”之政,在致富称贵的基础上摒弃“兴利”之举,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强化“交融”之势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具有一定社会和个人教益并且能够唤起公众关注的死亡构成了死亡事件,在其诸多性质中最重要的性质是可谈论性。死亡事件的教益首先体现在它帮助人们领会死亡以何种极端方式与人们照面;其次,它构成思想史或文化史谈论的永恒话题,充分显示死亡问题取向立意的丰富,苏格拉底之死与王国维之死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三,从夏佛事件中认识到死亡事件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与争议,推动法律和伦理等观念形态的变化;最后,通过对陆幼青与他的《死亡日记》的剖析能够看到,死亡事件成为个人表达复杂的临终感受的主观抒情活动,从而影响社会对濒死体验的认知方式,影响大众对死亡的思考方式、谈论方式。  相似文献   
3.
1.天空的高度仰望星空,专注的眼神,或许可以目测天空的高度。立足大地,跳动的心脏,或许可以感受天空的高度。飞翔蓝天,舒展的鸟翅,或许可以拍打天空的高度。遨游太空,精密的飞船望远镜,或许可以拍照天空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化岛屿”的三种类型的区别入手 ,首先考察了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的首要问题 ,即大陆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的政策与态度以及海南岛与大陆的行政隶属关系 ,勾勒了海南岛从大陆间接管理地到政治流放地到军事战略要地最后到经济特区的历史演变特征。第三部分研究了海南文化游离于大陆文化的一些特质或变异因素 ,如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方言的多样性等。文章最后探讨了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文化关系存在的现实可能性 ,并对海南岛的“文化畸型”、相对封闭性以及试验性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文化岛屿”的三种类型的区别入手,首先考察了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的产要问题,即大陆中央政府对海南岛的政策与态度以及海南岛与大陆的行政隶属关系,勾勒了海南岛从大陆间接管理地到政治流放地到军事战略要地最后到经济特区的 变特征。第三部分研究了海南文化游离于大陆文化的一些特质或变异因素,如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方言的多样性等。文章最后探讨了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文化关系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并对海南岛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个历史人物或一部历史名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环境的产物。不过,我们对环境的理解不能过于偏狭,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笼统地描述一般社会的政治环境,还应具体到对历史人物或历史名著有更深层影响的思想文化环境之中,特别是宗教环境之中。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从佛教的盛行以及《文心雕龙》的传播角度来拓展对刘知几及其《史通》的研究。刘知几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他一生历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中国学术史的背景,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了学术发展与发表制度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作者在清理“发表”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发表制度起源于记录制度。其次,讨论了“传抄”在发表制度中的意义,阐释了“传说”和“传抄”的区别。第三,讨论了作为发表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制度的若干问题。最后,研究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期刊制度在发表制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纪念张舜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论述的主要问题是:大师的光辉靠什么来映照?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的学术品格在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何在?作者指出,大师的光辉不是自封的,不是靠体制性力量或权力资源自我运作出来的;不是弟子们吹捧出来的;不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作者认为,岁月是判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大师的决定性力量。岁月的主要含义是历史意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明确的学术理想和学术目标;其二,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其三,有期待学术著作传世的长远意识。最后讨论张先生经常讲的一句名言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中唐诗歌与白居易、韩愈在盛唐转向中唐之际,有两位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取胜的诗人,一位是元结(719-772),一位是顾况(725-814)。前者以《舂陵行》为代表,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惨遭遇。这首诗和他的《贼退示官吏作》曾受到杜甫的高度赞赏。后者因作讽刺权贵的诗《海鸥咏》被贬官,他还用俚俗口语写了一首反映福建一带掠卖奴隶陋习的诗《囝》。晚年受道家求仙思想的影响,隐居茅山。随着活跃于盛唐诗坛的杰出诗人的相继去世,中唐大历(766-799)前后的诗歌相对呈现出一定的中衰景象。这一时期比较优秀的诗人是李益、刘长卿、韦应物、张志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