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1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有《丽辞》篇。他讲的“丽辞”,即骈丽之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偶或对仗。两马并驾叫骈,两人在一起叫偶;丽,是古文象形字,即两张鹿皮,象两两相比之形。所以骈丽、对偶都有成双成对的意思。六朝时,文章讲究对偶,骈体盛行,所以刘勰对丽辞特辟专篇加以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既要明确施教的对象又要理清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充满幻想的儿童,我们只有探讨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耐庵圣叹武荒唐,写投降,砍招安,笔墨剿民安社梭,呼保义,实砒霜。 英明指示闪金光,照千窗,剖三郎,识破古今两面派,人八亿,若金汤!两匹驴头,一样毒心肠。盖地铺天,尽是好文章。江城子——评《水浒》@张会恩~~  相似文献   
4.
描写是文章、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法,描写艺术渊源深远,而在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作中体现得最为丰富而全面,中外文论家、批评家对此亦不乏精到之论,择其大端可分为四点,即体察深细,烂熟于心,心物交融,情思激越;既贵形似,更贵神似;善于适要,功在密附。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指作家利用形象思维的方法经过艺术构思反映在作品中的一种饱含政治观点、美学理想和阶级情感的生活画面或艺术境界。古往今来,一些优秀的散文和诗歌都有这样一种境界,它强烈地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心灵,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的诗歌和散文的教学,就要正确地理解意境的特点,深刻地揭示意境的内涵,讲出作品的诗情画意,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操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和鉴赏的水平。这是诗歌、散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章法,就是段法,节法,是介乎句法与篇法之中的。刘勰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古人因而有句法、章法、篇法的称谓。句法是对字词的结构、组织、色彩的考察,篇法是对整篇起、承、转、结等结构的考察,而章法则是对某一节段内部或节段之间关系的考察。但汉代以来,章句并称,有所谓分章析句之学,是着重讲字法、句法、章法的。故刘勰又云:“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章法与字法句法相关,也与篇法相联,只有“篇  相似文献   
7.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8.
《知音》篇是刘勰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本来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意思,这里借用来指文学的鉴赏和批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的光辉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以高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描绘了我们国家“到处莺歌燕舞眦旧貌变新颜”的大好形势,回顾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征途上不断登攀的斗争岁月,作出了充满革命哲理的光辉结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肯登攀”,“变新颜”,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是激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和革命人民排万难攀高峰的座右铭,是指引我们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关于文采风格的论述渊远流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先秦以至两汉阶段,强调要有“文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不文不成经”,虽然出现了“文采”的概念,但多以“文”相称,是谓“文”的阶段。二是魏晋六朝以至初唐阶段,强调文采与情思、情性的密切关系,认为“文采”应包括“形文”、“声文”、“情文”,应讲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