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高中语文教材选自先秦文学的课文里,经常出现一些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很陌生的概念。如果不加以重视,确切解释其内涵,将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某些误差。如《勾践灭吴》一文中有“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课本将“昆弟”“国子姓”分别注释为“兄弟”“国君的共姓”。《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翻译为“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这就与“国子姓”的注释有了偏差。再如“: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是“: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  相似文献   
2.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崇高而神圣的历史责任。当前,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对于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这是铁定了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下同),三个“来得”句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这也是铁定了的。我并不想提出什么异议,因为自己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见解的地方。但从8年前由我拟题的一次新教师招聘,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六册选入了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技论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梁先生在讲到绘画处理上的重复性运用时,提到了两幅历史名画,一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是宋代李公麟的《临韦偃放牧图》(简称《放牧图》)。课本在给《放牧图》作注时是这样写的:“全名《临韦偃放牧图》,是李公麟的摹古之作。全卷画出放牧两千多匹马的浩大场景。”李公麟的这幅摹本《放牧图》到底画了多少匹马?真的有二千多匹马吗?值得一问。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北京东方鼎…  相似文献   
5.
《南方周末》2004年2月26日头版新闻《目击:省干部进驻“艾滋病村”》的第3自然段是一个长句子:“这76名官员,有一半是处级干部,来自河南省的所有省直机关,他们的任务是:进驻该省的38个艾滋病疫情高发村.为期一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监督使用省里拨出的‘五个一’专款.为村民们修一条柏油路、打一口井、建一个卫生室、一个学校、一个孤儿孤老院。”仔细琢磨,这个长句至少在三个方面有修改的余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