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金陵判词以各种不同修辞手法来表达语言的含蓄美。两种英译本的作者为了再现金陵判词的这一特点,在译文中各自发挥了译入语的优势,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审美情趣。文章探讨了这两种英译本的特色旨在探讨含蓄美在英译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家对外文化输出的重头戏之一。但是,当前非遗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传播效果依然有待提高。本文基于语境理论,探讨非遗译介的相关问题,赞赏与指正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翻译,并提出合适的传播方法,以期完善非遗译介,助力非遗赓续。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李志坚  张映先 《教师》2008,(8):120-121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它既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又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文化差异是跨语言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造成翻译过程中信息走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探索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文化图式差异对翻译《红楼梦》中人名所造成的障碍,并考查译者如何调整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含蓄隽永,高度凝练,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并提供了美的享受。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天净沙·秋思》四种译文的分析,揭示了接受美学在中国古典诗歌模糊性传达中的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方译学的发展经历了六个翻译高潮 ,每一个翻译高潮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每一个翻译高潮都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都推动了译学的发展。本文对每一高潮产生的历史背景、译人译作译论、翻译特点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就西方译学的发展的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是英国十七世纪的诗人,早年享有盛名,以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秀丽的农村风景,美丽的田野,潺潺的小溪,多情的小岛,简朴的农舍,以及红花绿柳,村姑小伙,无一不牵动他无限的情愫。一首首诗的字里行间渗透了泥土的芳香。诚然,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同时也更热爱生活。“To the Virgins,to Make Much of Time,”这首情歌小唱,却是一首不朽的名诗。这首诗含意很单纯,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著作在19世纪末被译成英语,传入西方,并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英语全译本有六种版本,摘译本有五种,但面对东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对古汉语的理解的困难,译者往往逐字死译,因而均未达到译者所期盼的效果。我国一些译文,表达较准确,译笔较流畅,风格较统一,但仅仅是一些章节的翻译,不能完全反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和他的文学才华。  相似文献   
10.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鹏  张映先 《文教资料》2006,(13):45-46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旨在挖掘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辩证地说,创造性叛逆是否以忠实为导向是由译者在翻译中追求的主体目标所决定的。译者主体性导致了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名优秀的译者应合理利用创造性叛逆这一实用原则在自身主体性的操控下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