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基于人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认识能力,康德先验论哲学借助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为认识现象世界织就一张认识之网。其结论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而自由又为人立法,亦即自由是人的最高本质。于是,康德美的分析就是对人类自由本质深入全面的哲学论证。这一分析也将艺术本质及其创造过程的理解导入深邃境域、推向全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诗品》的作者钟嵘围绕“直寻”这一中心范畴,对具有“自然”品格的诗作之审美特征,及如何创造出这样的作品,给予清晰有序的回答。最终,他把“自然”之作的深刻原因归于诗人的天才素养。这正是钟嵘自然思想的新意所在。  相似文献   
3.
公安派的发生发展以三袁为主将。三袁对公安派的发展之功可概括为:袁宗道发之,袁宏道兴之,袁中道善之。而公安派之所以能够成为明代文坛蔚为大观的文学潮流,从根本上说离不开袁宗道的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创作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的特殊状态和为文的乐趣等方面做了考察后,认为艺术想象贯穿着整个创作活动的始终,是促进创作活动前行的积极因素,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的主要的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陆机的《文赋》实际上是以艺术想象为核心的创作专论。这对于后世关于艺术思维方法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自然"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具体到钟嵘《诗品》,它又有特殊内涵。笔者试从钟嵘其时的文坛风习和批评实践两个层面,去把握其具体内涵——"妙造自然",即雕琢而不显痕迹,进而归于自然。这是文学自觉时代孕育出的重视技巧、追求丽藻、情思饱满、生动鲜明的新的诗歌审美理想,是时人推崇的创作至境。这是对原有"无为自然"的拓深。  相似文献   
6.
读者不仅是文学接受活动的中心,而且作为历史性存在他也是对文学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一支重要力量。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是通过四种主要形态得以实现。从对这四种形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对整个文学活动具有积极而巨大的建构作用。所以,欲论及作家文学创造推陈出新的根源,从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二度创造入手应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隐含读者是文学文本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理解可能性充分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从现象学角度看,隐含读者揭出文学接受作为意向化活动的内在构成:静态的包蕴无限可能性的文本结构随时可转化为现实动态的阅读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真实读者的一种现象学表现,是一般读者现象学意义上的一种本体存在方式.其存在形态可从静态可能性和动态现实性两个角度来考察.而其决定因素,则必溯至文学创作阶段:作家创作动机、选材及文体特点、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等.  相似文献   
8.
陆机的《文赋》可从艺术想象的角度将之看作艺术表象的积累、艺术意象的铸造和艺术形象的物化三个阶段紧密衔接的艺术想象的推进过程。因而,《文赋》实则集中阐发了陆机的艺术想象论。而陆机艺术想象论的渊源在于前人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经验及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多方探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取得的伟绩及老庄思想的复兴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