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学的教学中,一般总是以重力势能作为铺垫来引入电势能的概念的。由于移动物体时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因而物体在地面附近具有重力势能。同样,由于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也与路径无关,因此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并称为电势能。这样说来,似乎重力势能是处在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具有的,而电势能则是处于电场中的电荷所具有的。然而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正象重力势能应该认为是处在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地球所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能量一样,电势能也是属于电场和处在电场中的电荷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2.
(续上期) 2 三维地把握教学内容 应该承认,不仅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课程培养目标显得狭隘而偏执,就是在大学物理系的教学中,也未能把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比较好地体现出来.以知识立意的物理课程和以科学史立意的物理学史课程,非但没有达到恰当的整合,反而各立门户、冷眼相向.即使是物理学史类的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科学的人文价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等,也缺乏精深的研究和热情的传播.因此,这种教学思想培养出来的中学物理教师,自然较难三维地把握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历史追向"与"现代审视"、"厚重的物理思想"与"轻松的学习感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物理教学的历史是一条连绵的长河,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是它的永恒主题. 为提高人们对新的课程改革必要性的认识,着重揭示现实教育的诸多弊端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这次课改是对原来基础教育的否定与颠覆.这种认识与那种认为现行基础教育"几近完美",课程改革不过是"庸人自扰"的观点同样有害.  相似文献   
4.
牛顿运动定律的历史追问与现实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确立过程的历史追问,探索科学定律的确立过程与现实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续上期)②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最重要的.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乐于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争取在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此之后,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为了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几年前,原教育部制订了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和专科各专业的教  相似文献   
7.
1 物理教科书要为实现三维课程目标服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确订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面看来,这仅是对“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但实际上它反映了我们对科学教育本质认识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2 三维地把握教学内容应该承认,不仅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课程培养目标显得狭隘而偏执,就是在大学物理系的教学中,也未能把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比较好地体现出来。以知识立意的物理课程和以科学史立意的物理学史课程,非但没有达到恰当的整合,反而各立门户、冷眼相向。即使是物理学史类的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科学的人文价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等,也缺乏精深的研究和热情的传播。因此,这种教学思想培养出来的中学物理教师,自然较难三维地把握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历史追向"与"现代审视"、"厚重的物理思想"与"轻松的学习感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续上期)2做一名理性的实践者: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 ①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 物理课程的改革,必然引起物理教师在许多问题上的思考,并且首先表现在一些观念上的撞击.就大的方面而言,主要涉及如何看待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与模式,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与传统,以及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冷静思考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土壤。所以,必须冷静而理性地分析和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