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课堂是由一系列情境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文艺思想,历来的论述亦复寥寥可数。实则,其文艺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想链条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环节。文章就陶渊明文艺思想的研究情况作一评述,以期对研陶领域的开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既可检验课前预设的科学性也可提升课堂动态生成的质量。现以基于共同教学目标的两节《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为例阐释课堂问题设置的层递性、过渡性、整体性,并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任真”的生存态度、“求善”的生存实践、“唯美”的生存理想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韵。诗人的生存境遇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是对自由的真正追求,是其生命本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材料作文是当今高考语文作文的基本模式。为文大都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这三个维度展开,材料作文的考察也很难超越这三个角度。以自然类、人事类、哲理类区分材料并尝试通过示范解读提供一些审题立意的常规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同题异构课上,笔者听到最多的是体认“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自我牺牲精神”、“人性美”等词语,感触最深的却是语文课堂有过度渲染“人性美”之嫌。然究其原因,教学目标设置的概念化难脱其咎。翻阅资料,笔者发现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的设黄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全面但缺少针对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