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萧红小说的语言很具有独特性:直率自然、清纯童稚的语言使其作品神传言外;新鲜生疏、感性超脱的语言使其作品灵性十足;寓悲于喜、幽默嘲讽的语言使其作品更具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现代历史的特殊性与林语堂本人思想情感、文化心理、个性气质等的复杂性,使他不但复归传统与道家文化,而且选择道家文化为其文化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佛学思想对苏曼殊的诗歌影响巨大。受“苦”的理论的影响,他写出了许多悲凉凄清的苦情诗;受“菩萨行”观念的影响,他创作出了充满激情的革命诗篇和悲切的爱国诗篇;受“色”“空”思想的影响,他最终冲破情障、勘破红尘;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闲适诗境界澄明虚静,富有禅意。  相似文献   
4.
孙犁的小说在当代前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以一种别致的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就试着从题材、内容、定法和美学等方面来阐述他的别致.  相似文献   
5.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借二个主人公在“异化”环境中对“性”的热烈与执着、对世俗伦理道德的反叛与傲然 ,向人们寓言式地揭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存在真实 ,即当现实变成陷阱时 ,人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寻求超越 ,以进行自我心理价值的实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小说中不但消解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孝慈精神",而且还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展示成一种"食"与"被食"的关系:父母常是试图控制、占有子女的"食人者",子女则是软弱、无辜的"被食者"。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的“避隐”思想,不是为逃避社会与生活本身,而是为逃离政治与是非的漩涡。这既是他的存身之道,又是他追求诗意审美生活情境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在他的创作及其生活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几乎不再有真正的海派。海派在大陆的消隐跟国家意志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上海大都市文化的没落、Mass Culture的整合有密切关系。新时期,海派艺术被一些作家传承,但被誉为“海派真正传人”的王安忆其实并不是得张爱玲真传的作家,而真正具有海派遗风的作家是台湾的白先勇、旅居香港的诗叔青以及香港导演王家卫等。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表现了他的“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