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燕卜荪从语词本身的多义、语法结构、语境乃至作者思想、读者心理、社会历史背景诸多方面考察“朦胧”,突破了新批评派常犯的执拗于文本形式分析的不足。但是,燕卜荪的“朦胧”说也存在不足。重新估价燕卜荪的“朦胧”说在语言研究上的重大贡献和不足,以期方家对此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并且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真正创造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人文科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悲伤辅慰有广狭义之分,它是一项涉及生死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宗教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对丧亲者的悲伤辅慰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广阔的增殖空间,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一工作的社会意义和发展前景的认识尚不广泛深入,学界与业界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导致目前国内悲伤辅慰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中西方生死哲学资源必须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以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为主要方式,依托殡葬业的悲伤辅慰工作来展开。殡葬服务在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优质经验的同时,必须强化以"死而上学"为理论支撑的悲伤辅慰工作。  相似文献   
3.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建构主义在当今教育领域取得了相当的地位和广泛的认同,它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观、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是一个挑战,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赋予了学习新的内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尽善尽关,我们在褒扬、倡导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屈原人格特质中蕴含着悲剧性的内核,由其悲剧人格所导引的生命意识、批判精神迥异于其他士人的理性思维。在孔子止步的地方,屈原采取了激烈的抗争、极端的自杀方式。死亡成了延续生命和摆脱臣妾意识的最高方式。庄子和屈原在批判对象、批判深度上判然有别,二人的批判精神显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孔子、庄子等士阶层比较,屈原为先秦实践理性提供了富有鲜明楚文化和个性色彩的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人格”概念的厘定和“人格”概念系统的建构,不仅是我们讨论屈原人格的前提,而且是对日益勃兴的文化人格研究领域中相关学理的澄清。“人格”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统合着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的语义子系统的有机构成,其核心是人格的主体性。当我们面对屈原这样一个史料记载少而又个性卓异、人格复杂的历史人物时,从心理学角度描述和解释其自然个性以及内心冲突,以文本为内证,参之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语境,是从他与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的关系中来考察的,而这应该是一条亟待强化的学术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知识观的嬗变与高等教育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相对性、多元性、情境性、实用性的知识观质疑着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高等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倡导平等对话的教学模式,寻求开放动态的课程设置,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感知错幻、情绪躁狂、焦虑症与绝望感等异常心理。但是站在人性的高度,把屈原当做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我们就不会因其心理异常而否认其人格的光芒和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种国家级考试,其设立和实施的目的是推广普通话现实语用价值、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基于这种超考试目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超出语言表征、语言行为、语言能力三者关系之外的超考试效度--实效效度和反拨效度,并籍此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良性发展,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