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在教学新知时,为了促使学生探索发现,可先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一般角度)分析研究它们先前已经学过的这一内容的某一特殊情形,通过分析,得出问题在这一特殊情形下的结论,再没法把得出的结论加以推广、变成一般性结论。即按照:“提出问题——寻找特例——分析特例、得出结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圆的面积公式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对此.现行小学数学教材采用了把圆等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用这些小扇形一正一倒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得的。如此教学体现了圆的面积公式的证明方法.逻辑上正确严密,又合乎学生的认识水平,当然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学研究》95年第3、10两期分别刊登了肖鉴铿老师和王家宏老师讨论“圆不是特殊扇形”问题的文章。笔者同意文中的观点,圆不是扇形。作为教师,有必要搞清这一问题。但笔者认为,扇形毕竟是在圆的基础上定义出来的,所以二者密切相关。一方面,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其孤长、面积公式是在圆的周长、面积的基础上导出的;另一方面,对于扇形,当圆心角变成360°时,其形状就变成了圆,其孤  相似文献   
4.
某文对一道是非题“射线比线段长()”进行了讨论,认为该题是错误的。理由是:“比较事物长短需要建立在度量的基础上,而射线在几何里规定是不可以度量的,它不具备度量的基础。…有了量数才能比出谁长谁短。由于射线是不可以度量的,也就得不到量数,当然也就不可以进行比较了。”文章最后还指出:“用这类问题来考查小学生是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设法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6.
有许多数学题,特别是竞赛题,按照常用方法往往难度较大,甚至很难入手。但如果根据题目特点,选用适当的特殊解题策略,就可以使难题简作、巧作,从而使问题迅速得以解决。因此,恰当选择解题策略,对于优化解题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拟给出解数学题的几种特殊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运算定律的教学,一般都是分为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由教师给出适合定律的几对算式,让孛生进行计算,学生经过计算后发现每对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这时,把每对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一等式两边的异同,归纳出定律并用字母表出。在这两步里,第一步得  相似文献   
8.
曾去小学听课,老师讲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三角形的底是4.2厘米,高是2.1厘米。求它的面积。”解毕老师写了“答:三角形的面积是4.41平方厘米”。回来后有位老师说:“这道题不该作答。因为它只涉及数学概念与数量关系,而未触及实际问题。所以是一道文字题,因而勿需作答。”另一位老师则认为应该作答。  相似文献   
9.
板书是课堂教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把教学中的书面语言陈述于学生的视觉,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好的板书设计,不仅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同时要直观形象、具体鲜明、富有启发性,以启迪学生思维。要使小学数学板书富有启发性,教师备课时就必须精心设计板书,从总体上对板书内容进行研究,全  相似文献   
10.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常会碰到如下题目:已知甲数的2/3与乙数的3/5相等,求与甲乙二数有关的某些数。这类题目由于二已知分数中的单位“1”不一致,按照一般方法求解,要假设甲(或乙)数为单位1,然后根据题目告诉的二数间的这种关系把另一数表示成这个单位1的几倍或几分之儿,再结合题目告诉的其他条件求得甲(或乙)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答。但这一表示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本文拟给出此类问题的另一解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