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阐释了图式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学生不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原因,提出了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创建新的图式,使图式知识相互作用,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可塑性和自我意识强,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喜欢探讨式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因此,迫切要求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优化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可塑性和自我意识强,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喜欢探讨式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因此,迫切要求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优化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可塑性和自我意识强,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  相似文献   
5.
语文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很长一段时间,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价值流失、人文关怀缺失较为普遍,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因此,如何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一、诵读的缘起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源于对李白的认识.学习《静夜思》时,孩子们兴味盎然,流畅地背出了好几首李白的经典之作,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秋浦歌》《夜宿山寺》等.这让我欣喜若狂,我为他们有如此丰富的课外积累而自豪.但是,当我谈到对李白的了解时,孩子们鸦雀无声,一脸茫然,连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都不知道.我简单介绍之后,孩子们有所收获,当讲到李白字太白时,下面一片惊叹声,有几个孩子还兴奋地喊着:太白金星!太白金星! 显然,这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我的内心非常沉重,慨叹孩子们古典文化知识的匮乏,以及探究意识的淡薄.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我的这些孩子经历一次阅读的改革,把经典诗文请进我们一年级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浅议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英汉思维形态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对比,揭示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人从事翻译工作的影响,进而探索翻译中排除固定思维方式消极干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已成为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分析了微信、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在自主学习中的运用,并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以期达到有效的自主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教育,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指出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去思考、探究、体验。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脑、眼、手、嘴、空间、时间),其宗旨就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学会质疑、讨论,学会学习。笔者认为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由“苦学”,变“乐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实践,并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