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教学《灰雀》时,我没按教学参考的现成答案(小男孩捉鸟是错误的,小男孩放鸟是知错就改的表现)进行教学,而是立足课文,紧贴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另辟新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文中的实情是天气严寒,灰雀怕冷(列宁说的话)。在此基础上理出课文的明线:列宁喜看灰雀(一种成人的爱延伸发展)驻足仰望→面包渣和谷粒喂养→担心惋惜→焦急寻找→归来问好。借助想象,激发兴趣,各抒己见,理出暗线:小男孩喜爱灰雀(经常来看)→捉养(是爱的深化,决不等于伤害)想象小男孩恐怕灰雀被冻死,捉回家里小男孩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踏花归去马蹄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七的一篇阅读短文,这是北宋皇帝徽宗赵估为应试画家命名的一道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她为什么跑?因为她不想死,她珍爱自己的生命,她在朝求生的希望跑。[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沟通教与学的主要渠道,因此对这个“渠道”作些设计,缩短流程,减少消耗,使更多的知识甘泉汇入学生的心田,乃是必要的。这里就以小学二、三年级的两篇课文为例,来谈谈个人的点滴尝试。五年制小语第六册18课《沙漠里的船》可作这样的设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