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恨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既是选择了一种文体形式,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与报纸周期性相一致的分载形式,更是选择了一种古老而实用的营销策略。张恨水采用章回体在报纸上连载,凭借他的艺术才情成功地避免了报纸连载小说和章回体小说与生俱来的弊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戴厚英是当代文坛上一位真诚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的作品既是自我表现,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诗人之死》和《人啊,人!》是作家真诚地反省及思索人性的结果。《脑裂》是对知识分子精神症状的象征和调侃。她的乡土题材作品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乡土情怀;作为女性,她既有对自身性别的体验,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关注更多的是人性,而不是女性。  相似文献   
3.
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当时,对以民族和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新文化的反思就开始了,反思贯穿整个20世纪。每个时期的反思,都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和角度。新文化具有巨大的文化张力,对它的反思,当然也就具有了极其丰富的阐释空间。这种不断扩张着的阐释性反思,不但蔓延整个20世纪也将在21世纪不断引发思考和争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安徽女作家苏雪林、戴厚英、王英琦擅长自传式思维,作品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特征.苏雪林的<绿天>和<棘心>是婚姻美梦的编织和痛苦情感的表达,戴厚英的<诗人之死>和<人啊,人!>是超前的理性思考和真诚的自我表述,王英琦用<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记录痛苦的自我超越和求真悟道的全过程.她们的代表作品具有内倾性、直觉性和穿透性的特征,是自传式思维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是在剧烈的非人的压抑之后发生的,有关性爱的描写一开始就面临着道德与审美的冲突,表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的倾向,包容着丰富的文化意识与生命体验.而从性恋文体的发展倾向与趋势来看,它正走向诗性叙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中,张恨水和金庸是两位通俗文学的大家,一个占据了前50年的鏊头,一个领略后50年的风骚。他们职业的双重性和创作上的两套笔墨,表现了其对娱乐和国家意识的兼容,但在张恨水那里,“五四”的国家意识的强迫性使他的创作中的社会意识和娱乐意识是分裂的;而到了金庸、特殊的文化语境,却使他泯除这样的裂痕。时代的变化已经化解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待娱乐和国家二者上的二元对立观念,从而也化解了他们在文本表达上的两难;更化解对他们的批评的二重标准。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具有小说家与报人的双重身份,但在二者之间其本位在于报人。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其新闻性修辞主要体现在隐喻性表达和直接陈述两个方面。其小说的新闻性及修辞特性,既与其报人身份有关,也与小说发表于报纸副刊密切相关。张恨水小说发表于报纸副刊,在传播上形成了受众与创作的紧密互动;在审美特性上具有社会性、世俗性、纪实性和时效性,因其独特的传播性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张恨水的创作在审美性和新闻性的张力之中,大体做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8.
爱的黄金分割——对三部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荣格心理学认为,在人类的行为方式中生来即具有某种“表现为原始模型意象形式或是原始模型形式的行为类型”。而且就原始模型本身来讲不存在时间概念的原因,它是一种无时间性的状态,其中无论开始、中间和结束都是同样;它们都体现于同一模型中。但,这种稳定也只是相对的,因为文明的积累虽不可能使之消逝,却迫使其逐步减弱,向更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①文学是人学,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幻想  相似文献   
9.
一种奇妙的现象是,中国新文学诞生十年左右就出现了"新文学史",新文学的各个门类--诗歌、戏剧和散文在随后也不但出现了大量的作品史,而且都早已出现了理论史,但唯独新文学品类中最为繁荣的小说,却只出现了小说史,却没有小说理论史.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想象与文学的叙述存在着一个周期的问题,即存在着一个由发生到成长到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的青春期是1920年代,它的特点是散乱的抒情性叙事;鼎盛期是1930年代,它的特点是趋向整一的故事性叙事;而到了1940年代,它的叙事则呈现出特有的诡异和戏剧性。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叙事演变史,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史。这样的成长才使中国现代文学成为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也有别于其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并成为具有自身知识系统和独立个性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