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的艺术教育,必须始终以受教者的美感成长和爱的教育为根本内容。在美感体验中,艺术作品一旦进入个体的审美视角,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便被激活,成了与欣赏者对话、交流的对象,并向欣赏者展示其生命运动的深层价值。爱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显得尤其鲜明强烈和独特有效。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作家朗确,近十年来,先后在《民族文学》、《大西南文学》、《滇池》和《版纳》等杂志报刊发表了二十余篇小说,引起省内外的关注。朗确是哈尼族书面文学的第一代作家。他的小说,不仅开拓和繁荣了哈尼族文学,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在朗确已发表的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比较  相似文献   
3.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4.
宗炳“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西方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中“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澄怀味像”概括了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把审美主体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和美学的境界 ,并积极倡导表现自然山水的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艺术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本主要从三个方面较为深刻地阐述了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画审美表现的巨大影响,即禅宗通向审美;禅宗的艺术化倾向;淡泊高远的人画。  相似文献   
6.
本从生命化的角度,较为深刻地探讨与研究了沈石溪动物小说内在的美学意蕴。本认为,对动物小说内在生命化的美学追求,是沈石溪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与灵感。通过“猎狗情结”、“狼王意象”、“红奶羊境界”的美学归纳,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提升到一个生命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云南著名彝族作家普飞的童话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艺术分析: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童心永存的情感世界;独特的艺术个性,创造了充满童趣的童话艺术;独特的形象思维孕育了他纯真优美的艺术个性。论文填补了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研究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8.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认为,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二是以“造化”为师,遍游名山大川的实践艺术观;三是禅宗“超佛越祖”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文艺批评的传播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文艺批评的功能.文艺批评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它通过对文艺作品的批评,向欣赏者传播文艺信息.文艺批评的传播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释义与评价.前者指批评家探求与挖掘文艺作品意义的功能.文艺作品的意义潜藏在艺术语言或隐或显的表现与传达之中.后者指批评家对作品审美价值鉴别、审度和判断.这种评价既有对具体可感形式的审美评价,也包括对作品思想内蕴的审美评价.文艺批评的传播功能就是在释义与评价的动态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论叶燮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叶燮的《原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剖示了叶燮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叶氏的诗歌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进取性、开创性和系统性。叶燮强调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变化,他从四个方面高度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特点,认为诗歌表现的的本源在“物”与“人”的双向往返高度交融之中;诗歌艺术的诞生,必须兼备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条件;诗歌创作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后代的创新意识是推动诗歌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