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潘文同学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的“怅”字不好理解,根据课文注释,它原意是“失意”,怎么词中可以讲成“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呢? 你提的问题确实是研究毛泽东词作的一个难解之谜。“怅”的字典义是“失意”、“不痛快”,词作中是否有这个意思?这就需要了解毛泽东1925年秋创作这首词之前是否有过“失意”、“不痛快”的经历。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毛泽东1924年至1925年间政治经历是坎坷“失意”的。我们不必神化伟人毛泽东,不必苛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毕竟当时党还年幼,革命才起步。早年的毛泽东与当时许多年轻的共产党人一样,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很短,认识上还显得“肤浅”“贫乏”,所以行动上往往毫无保留地执行来自莫斯科的指示。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指导下召开,当时支持马林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中央局唯一负责文书和会议的秘书及全党的组织部部长(?)后(?)鲍罗廷接替马林,情况无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