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世界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综合性大学参与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主要原因是有观点认为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只能给学生提供师范性课程,而不能提供广博的学术性课程。在美国,综合性大学逐渐取代了二战后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而承担起师资培养的任务,并成为美国教师教育的主体。目前,有70%以上的四年制学院和大学能够提供州教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前提性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是当前教育界相当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在这个问题里,人们尤其关注的是教育理论如何指导实践,似乎只要解决了"如何指导"这个问题,就既能彰显教育理论的功能,因为关于教育理论的功能一直受到实践者的质疑,又能使教育实践得到切实的改善。但笔者认为,教育理论是不能指导实践的。为什么?笔者将从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的本质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一体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其理论基础为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其核心概念是合作。专业发展学校有其重要的价值,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专业发展学校给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他们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生的发展程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僭越或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僭越是主张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合而为一的必然结果。而从教育理论来源、逻辑基础、表现形态来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是本然脱离的,而这是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化已是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也为此采取了相当多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相比,我国教师专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从比较的观点分析,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化在我国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世界课程评价多元化的趋势。其主要体现有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评价者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及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离人民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发达国家或地区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采取诸多措施,包括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财政手段的干预、政府直接办园、政府制定课程标准、强化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及积极参与家园合作等。这些都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明确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起主体作用;加强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学前教育机构及质量督导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化重要途径的必要性,可以从教师知识构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为使校本教师培训真正成为必要途径,必须要注意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校本教师培训的制度化、校本培训效果的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课程评价多元化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不可回避的是 ,我国课程改革仍进展缓慢 ,不适应当前教育、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其中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原有的一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主要表现在 :当前世界普遍的教育实践要求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 ,而一元化课程评价只注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 ,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各项改革的深入 ,我国沿海地区和和西部地区、城市和乡村等在经济与教育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 ,学生、教师等各方面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