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3届毕业生遇上了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12万人,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一番,比2002年(145万)净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11月20日后,全国各地方和高等学校都在争先恐后地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的市场活动,结合各方面传来的消息以及2002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分析,笔者预计:2003年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与2002年比较,变化不大。但是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将更宽泛;需求的主体将是中小用人单位,且数量有所增加,就单个招聘单位而言,接收毕业生的数量是减少的多,增加的少。从社会对不同层次毕业…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提出:“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的要求。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首先要创建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材。由湖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结合湖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组织编写的《就业指导》成套教材的出版,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世纪初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急步迈入“大众化”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面临来自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和挑战 ,迫切需要深化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键是供需问题 ,“人职相匹配”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条件。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人职匹配”保证条件1 .合理定位、培养社会适用的人才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和不同学历层次、掌握不同技能的毕业生。清华大学方惠坚等人在撰写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提出了高等院校分为 4类 :“研究教学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型学院或大学”和“社区学院”。…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高等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培养毕业生方面的体现就是:既要符合社会职业需要,也要追求有利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一、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落实21世纪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21世纪必定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竞争激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叶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在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对外经济格局等方面 ,发生重大变化 ,进入一个完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作为新文化、新技术、新科技的重要创新源泉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的时代 ,必将发挥无以伦比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将装载着创新的“泉水” ,以新兴生产力代表的身份 ,展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舞台上 ,参与国家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推动新时期生产…  相似文献   
6.
对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几点认识曹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同样是处在由单一的计划分配就业向以毕业生自主择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自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等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不断前进。自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2007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 自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近5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人,2003年的212万人,2004年的283万人,2005年的338万,2006年的413万人,一路攀升,2007年达到495万人。五年中毕业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加7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8.23%。  相似文献   
9.
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新增劳动力将在1000万左右,每年将有400万~540万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虽然高校毕业生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但是,按照目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即GDP增长1%,可以增加8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7%,约增加600万个就业岗位。显然,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的数量是不可能满足就业需要的,需要提高GDP增长对就业岗位的拉动效应;并且,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的层次分布(或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水平),将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重视今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问题。一、展望1、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0.
略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原则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原则框架曹殊一、为什么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1994年以国家教委所属高校为主的40多所院校进行了招生并轨改革试点,拉开了全国高等学校以招生为源头的新一轮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1995年全国有240多所高校进行了这项改革。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