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青年由于受自身与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其精神追求呈现出理想性与功利性兼有、稳健性与冲动性并存、自主性和从众性交错、现实性与虚拟性交织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对于引导青年坚持正确的精神追求取向,确立精神支柱,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课题组对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多所本科院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认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识存在现实性突出、理想性弱化:注重个体需求,忽视社会要求;偏好直观实际,拒斥思想理论;停留于自发认识,无意自觉发展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领域不断拓展;实践途径与方式日益增多;实践功能进一步增强。这些成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结晶,也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要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案例教学新原则必须做到“新”、“实”、“动”。  相似文献   
5.
虚拟社会中青年精神追求的负向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虚拟社会中,部分青年的精神追求呈现负向嬗变,比如一些青年沉溺网络,惑以丧志;虚实不分,人格分裂;疏离经典,精神平面等。这既有主体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提升虚拟社会中青年精神追求需要以人本精神强化主体自觉、以主导价值引领目标取向、以和谐理念促进虚实共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和经济、物质和精神辩证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生命线"作用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民族凝聚力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担当着增强民族凝聚力与竞争力、促进现代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抗风险自觉性与能力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经历由传统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向的阶段,一些公共突发事件通过现代信息媒介对大学生信任问题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直接或间接造成大学生的信任困境,主要体现在对动机认知、文化认知、人格践行、规范维护等方面的困境。这些要求我们在开展信任教育过程中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信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我国社会的信任问题,并探究产生信任问题的根源,同时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鼓励大学生的信任行为,使信任教育得以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为了回顾30年来我国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就,整理基本经验和教训,为新时期学校德育预示发展路径,我刊开设“学校德育30年”专栏,涉及“学校德育政策回顾”“学校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学校德育实践的历程”“校外德育”“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等内容。本期主题为“学校德育实践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以生为本"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生为本,创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以生为本”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生为本,创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